根據主計總處最新數據,台灣第三季經濟成長率估達7.64%,比預測高出4.73個百分點,創17年新高、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外媒紛紛讚嘆,AI伺服器、半導體與電子業推動榮景,但這股榮景並未遍及社會各層,反而凸顯出「一個AI、兩個世界」的現象。

從零售業年增率觀察,今年僅1月成長5.5%,3、8月僅0.4%,多數月份衰退。9月零售與餐飲翻黑,僅批發業因AI設備出貨暴增、年增13.9%創新高。AI確實讓出口亮眼,但內需仍疲軟。

川普關稅衝擊更是直面台灣出口製造業,特別是銷美比重高的機械、工具機產業,後續引發的關廠、裁員等效應不可忽視。此外,疊加20%關稅談判仍在進行,232半導體調查也未有結論。雖傳出有望降為15%、並規劃美國科學園區分散衝擊,但非AI族群仍是重災區。傳產與中小企業面臨訂單銳減、成本墊高,普發一萬有助於內需服務業,但對出口製造業未見效果。

當初社會也曾爭論,普發一萬能否真救受關稅波及的產業?政策從在野黨提案到執政黨上路,如今雖有法源依據,但效果仍疑。政府聚焦刺激內需,卻忽略出口壓力,只能短暫安撫民心。

有業者寄望國旅熱潮,但隨著民眾對於國旅抱怨,選擇出國消費的民眾也不在少數,加上日圓甜甜價又浮現,某種程度甚至像「普發日圓五萬」,錢流向海外而非國內。當通膨、高房價、薪資停滯與關稅陰影交織,這場風暴才正要開始,台灣產業該如何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