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群指出,外界常聚焦於AI演算法與軟體創新,卻忽略硬體是驅動AI的根基,AI晶片要運算快、記憶體也要快,還要能永久儲存。他強調,半導體的中後段環節如散熱、封裝與測試更是不可或缺,而這正是台灣最強的實力來源。

他直言,台灣代工服務的關鍵在於兩項能力:保密與服務精神。台積電所代表的專業代工文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模仿,而是一種深刻的服務哲學,台灣人懂得吃透問題,懂得服務客戶,這是別人拿不走的。

談到AI產業的競爭態勢,盧超群形容現況如同「超級集群(Cluster)的大戰」。他舉例,NVIDIA投資1000億美元給OpenAI,後者再投入同額給Oracle,再向NVIDIA購買300億美元的晶片;一週後AMD入股OpenAI,Broadcom則協助開發ASIC晶片,他指出,OpenAI、NVIDIA、AMD、Microsoft的策略聯動,正在形成跨界聯盟,台灣在這場戰局中必須明確定位。

盧超群認為,台灣不能只當供應商,要成為這個生態的一部分,台灣擁有製造與代工基礎,但若不理解AI背後的軟體核心,就無法在AI供應鏈中發揮更高價值,「AI的腦我們一定要懂,否則就只是幫別人做工。」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左)與前台積電共同營允運長、鴻海董事蔣尚義(右)。呂承哲攝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左)與前台積電共同營允運長、鴻海董事蔣尚義(右)。呂承哲攝

面對AI重塑產業結構,他強調台灣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主權研發產業執行中心。該構想並非依賴政府預算,而是透過對AI與半導體產業課稅籌資,「AI賺錢的要繳稅,外資來台設研發中心也要繳稅,這筆錢專款專用,讓我們有穩定的研發基金。」

盧超群回憶,當年李國鼎推動科技產業時,給予年輕創業者資金與自主權,讓張忠謀創立台積電、自己成立鈺創,「我們那時候才三十多歲,他讓我們去實踐理想。」他感嘆,如今年輕人雖有能力卻缺乏資源與舞台,要讓新一代有力量創新,國家要幫他們創造條件。

他進一步表示,若能每年從稅收中挹注約10億美元,用於AI、半導體與軟體的聯合研究,將能形塑具台灣特色的AI技術與應用生態,我們要打造屬於華文世界的主權AI,也要讓OpenAI願意與我們並肩合作。

展望未來,盧超群以三階段論述台灣的AI策略。短期要「徹底服務」、中期「補足記憶體與AI晶片能力」、長期則是建立「自主研發與人才培育體系」。他強調,好好把事情做好,徹底服務全球AI產業,共同推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