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宗杰表示,台積電過去與國內部分特殊化學與特氣廠商雖有合作,但多數仍落入國際大廠體系,主要瓶頸在可靠度與量產能力未達國際標準。他強調,相關材料雖然量小但附加價值高,只要台廠能補上量產品質差距,仍具在高階封裝供應鏈占位的空間。

柯宗杰指出,台灣最大優勢在於距離近、反應快,從工業區到工廠只需幾分鐘,合作與技術導入遠較跨國供應鏈敏捷。因此,台積電支持建立先進封裝材料與設備驗證平台,促進國內業者與學研機構整合,讓具備轉型意願的台廠能參與早期開發,搶攻高附加價值市場。對於人才不足,他認為企業全球化布局將吸引更多國際人才流入,若能形成完善先進封裝生態系,不僅提升供應鏈韌性,也將成為台灣半導體下一個成長引擎。

柯宗杰指出,台積電將延續創辦人張忠謀倡議的「大同盟(Grand Alliance)」精神,與客戶及供應商建立高信任、雙贏合作模式。面對新產品與新材料導入,台積電與國內外夥伴共同開發、共同驗證,並在最先進節點提供支援,以便逐步建立更穩固的全球供應基礎與市場機會。

他提到,先進製程演進速度加快,驅動台積電在台與海外同步擴產,但國內外擴廠環境差異大,供應鏈整合與彈性因此面臨更高門檻,也是檢驗供應夥伴能力的重要關卡。此外,ESG與減碳要求持續升高,企業必須把效率、品質與碳管理一起納入決策。

談到海外建廠,他感謝台灣供應商勇於前進,在當地設廠或設據點,跟著台積電一起打拚。他坦言,部分關鍵物料在海外難以就地取得,需從台灣供應,並克服品質、運輸等挑戰;這些實戰經驗也讓雙方在流程與標準上加速磨合,有助強化全球供應韌性。

在減碳與循環經濟方面,台積電與供應商參與政府推動的「1+1擴散」模式,由主導企業帶動多家供應商、再向上游擴散,並在製程設備改良上提供資金支持,以降低夥伴負擔。實際上,已有台廠與台積電合作實施化學品循環回用,從電子級化學品進廠、使用後回收再生,再回到符合電子級規格投入生產,對碳排減量已有實質成效。

面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他強調台積電與供應商同步推動在地化與策略性備庫存,避免供應鏈出現任何一個缺口,這不只是台積電的任務,更是整體產業鏈共同面對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