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23日出席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後受訪表示,台灣科技業早期吸納自海外返台的「鳳凰」,像是林本堅、張忠謀等人才,加上本地從施振榮、宏碁、神通等企業起家的創業浪潮,數十年來人才匯聚、產業選擇正確及創業家精神共同形塑,造就今日在AI時代的競爭力。

童子賢指出,若當年台灣仿效日本發展重工業,恐如今日韓國般面臨內捲與結構性挑戰。「韓國在鋼鐵、造船、重工、汽車等領域目前都相當辛苦,而台灣選擇資訊電子產業,是正確的政策與結構路線。」他認為,台灣的產業與人才政策,使其優勢在近十年開花結果,特別在AI與高科技製造領域展現強勢地位。

童子賢強調,AI不會是單一產品,而是如同網路一般滲透所有數位領域,未來所有數位裝置都必須具備AI能力,否則生產力會大打折扣。他形容AI目前仍是高中階段,猶如早上八九點的太陽,充滿希望、剛要開始發光發熱,AI普及將推動全球生產力全面提升,也因此全球興起AI基礎建設浪潮,各國都不願落後。

對於台廠赴美設廠是否造成產業鏈空洞化的憂慮,他回應,台灣製造業早於1990年代末期即開始海外擴廠,事實證明並未掏空台灣,反而強化競爭力。他舉例,廣達、鴻海等企業雖在海外設廠,但研發與關鍵決策仍留在台灣,台灣本身人口結構與勞動條件已不適合大規模基層製造,外移反而讓台灣維持高附加價值中心。

童子賢並提到,地緣政治深刻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若試圖全面將造船、半導體拉回本土,成本將增加25%至30%,民主供應鏈合作才是合理路徑。他強調,過度強調製造回流不見得有競爭力,應以多邊合作維持供應鏈效率。

至於近期地緣政治衝突,童子賢認為全球進入新競合時代,令人感慨二戰後建立的全球合作體系正被破壞,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產業能單靠自己完成,從化工、鋼鐵到農業都相互依賴。他舉例,若越南卡稻米、甚至卡咖啡,全球都會受影響。

童子賢感嘆,產業全球化正遭政治干擾,若彼此用封鎖態度,只會陷入無止境的卡關。童子賢指出,中美互相制裁、稀土與能源限制等例子,若澳洲、美國願意重新大量開採稀土,幾年內也能填補缺口。童子賢笑稱,「希望下個月不要再有新的『卡』,免得每天都覺得卡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