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營收超越財測高標,股價恐先受美中衝突影響
台積電公告9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3,309.8億元,月減1.4%、年增31.4%;第三季營收達9,899.18億元,季增6%、年增30.3%,創歷史新高並超越財測高標;前三季營收2兆7,629.64億元,年增36.4%。
台積電股價在連假前強勢攻高,盤中觸及1,455元新高,收在1,440元,上漲1.77%。自上次法說會以來累計漲幅超過27%,連續突破1,200、1,300與1,400元整數關卡。然而隨美中緊張升溫,外資預期短線恐有補跌壓力。
根據先前法說會,第三季美元營收介於318至330億美元,中位數324億美元,季增7.75%、年增37.85%。毛利率預估55.5%至57.5%、營益率45.5%至47.5%,雖受匯率影響略有下修,但受惠AI晶片強勁需求,全年營收成長目標上調至30%,高於原先25%。

6大外資齊看多,最高目標價上看1800元
在台積電法說會前夕,外資接連上調目標價。匯豐看好AI驅動的先進封裝需求,預期2026年CoWoS產能將從93至95萬片擴至逾100萬片、年增83%,並不排除再度擴產,將目標價自1,305元上調至1,800元、調幅37.9%,維持「買進」評等。
美銀則預估台積電2奈米製程2026年放量、營收年增24%,貢獻總營收約9%,與7奈米相當,高於5奈米與3奈米。美銀將2026、2027年EPS預測上調8%與9%,目標價自1,400元調升至1,600元。
高盛認為,2027年將是台積電再加速成長的一年,受惠2奈米產能與匯率效應,2026年營收年增18.9%、2027年達20.4%,毛利率維持58.2%。高盛估2奈米產能將達123萬片、出貨99萬片,資本支出增至440億美元,目標價從1,370元上調至1,600元。
摩根士丹利預期AI需求將推升報價與營收成長,將目標價自1,388元上調至1,588元;麥格理則從1,365元上調至1,620元;花旗從1,400元調高至1,600元,多家本土投顧也紛紛上調台積電今年獲利表現。

2奈米下半年如期量產,大南方新矽谷成形
台積電表示,2奈米製程將如期於今年下半年量產。10月初更派代表赴高雄市府致贈試產成功紀念晶圓,感謝市府在土地、水電與行政協助的支持。這片編號「K1A001.00」的晶圓為高雄F22廠首批12吋2奈米晶圓,更以「藏頭詩」巧妙串連「大南方新矽谷」,象徵高雄邁向半導體核心基地的願景。
根據擴產時程,晶圓二十廠(新竹寶山)第一期已於2024年3月進機,晶圓二十二廠(高雄)第一期則於2024年11月進機,預計2025年下半年正式量產。
台積電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秦永沛在今年3月高雄2奈米擴產典禮表示,高雄晶圓二十二廠進展順利,目前第二期廠房上樑儀式已啟動,第三期結構工程同步進行,第四與第五期也將陸續推動。根據市場消息,第二期8月已進機,預計明年第二季量產。
台積電高雄廠全期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1.5兆元,預估創造7,000個高科技職缺與2萬個營建相關工作。市場消息也指出,明年將導入超級電軌(Super Power Rail,SPR)的A16製程,以及更為先進的A14製程也將在高雄廠區投入,並預期再增設第六期。

海外擴張加速,美國將成先進製程重鎮
台積電海外布局亦快速推進。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座晶圓廠已於2024年底採用N4製程量產;第二座3奈米廠完工並加速投產;第三與第四座導入N2與A16製程並已動工,第五座將採用更先進技術。未來亞利桑那園區將形成超大晶圓廠(GIGAFAB)聚落,約有3成2奈米及更先進產能,美國將成為新一代高階晶片製造基地。
此外,日本熊本二廠預計今年稍晚動工,台積電德國德勒斯登廠則預期2027年量產28/22奈米及16/12奈米製程。公司強調全球布局進度皆符合長期規劃。

AI泡沫疑慮再起,台積電迎戰英特爾「埃米世代」競賽
AI投資熱潮持續升溫,也引發市場對「AI泡沫」的疑慮。輝達近期豪擲上千億美元投資OpenAI,後者又與甲骨文簽署5年、總額高達3,000億美元的算力採購協議,並投資AMD換取長期訂單。雖然外界質疑AI短期回報,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強調,AI仍處於長期發展初期,短期不見利潤並非問題,長期仍將帶來龐大商機。
對於半導體廠商來說,只要科技巨頭持續投資AI,對於半導體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其中,台積電憑藉著先進製程與先進封裝技術,在AI時代具有重要地位,預料法人將針對AI泡沫疑慮進行提問。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則明確表態,短期內仍將依賴台積電的製程與產能,而非轉向英特爾。不過,英特爾最新18A製程終於亮相,採用該製程的Panther Lake處理器,預計於今年底開始出貨,也讓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正式進入埃米世代的製程競爭。市場關注三大廠在技術節點、能效與量產時程是否有變化。

美國晶片政策壓力升溫,「晶片五五分」議題再掀討論
美國232半導體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但美方多次表態要提升晶片自製率至40%。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上月更表示,應推動「台美晶片產能五五分」。對此,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強調,未與美方討論相關比例。分析師指出,美國若要提高自製率,應先解決建廠與人力問題,而非要求台灣承諾產能。
經濟部長龔明鑫也回應,台積電在台已有十多座廠區,最先進製程仍將落腳台灣,以量來看,未來產能仍以台灣為主,不會出現「五五分」情況。法人預料,本次法說會中,AI動能、2奈米良率與地緣風險,將是投資人最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