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偉說明,「AI Factory」最初強調透過工廠式複製加速AI伺服器建置,如今問題轉為「AI應用在哪裡」。隨著生成式AI普及,對話介面讓非IT背景的人也能使用AI,加速其在工控領域的導入。智慧製造談了十多年,最難的是「智慧」如何實現,而AI能複製老師傅經驗,傳承至機械手臂與機器人,讓自動化工廠真正走向智慧化。

林世偉強調,AI基礎在於數據,數據收集與傳輸的重要性,使網通角色更為關鍵。「如果把AI比作人腦,通訊就是神經血管,數據就是血液訊號。」林世偉舉例,如「鎖螺絲」對人類簡單,但機器需仰賴感測器與數據學習才能精準完成。未來工廠將布建更多感測器與數據,透過網路即時傳輸進行AI決策。像特斯拉上海廠39秒組裝一台Model Y,正突顯低延遲、同步性的重要。

林世偉進一步指出,AI驅動的智慧製造,將依賴三大條件:

第一,數據統合:工廠內存在不同世代與語言的設備,需整合新舊數據,讓AI能理解與分析。

第二,複雜流量模式:過去多靠雲端集中處理,如今隨Edge AI普及,資料更多在邊緣互傳,形成非線性、即時性的流量模式,對網通設備提出挑戰。

第三,高適應性網路與資安:隨有線、無線網路整合,工廠需更高彈性的架構,同時必須符合IEC 62443等資安標準。

Moxa泛亞暨台灣區總經理林世偉。呂承哲攝
Moxa泛亞暨台灣區總經理林世偉。呂承哲攝

林世偉強調,在AI工廠發展過程,IT與OT界線正逐漸消融,許多AI應用建置在IT端,但數據卻來自OT端,互通與安全性成為挑戰。同時,AI需要算力,算力仰賴能源,而能源與網路緊密相扣,從高速交換器、大頻寬網路到5G與Wi-Fi 7,都是工業AI環境的關鍵,尤其實時性(Real-time)能力,將決定設備能否在毫秒級完成同步,是智慧製造最後一哩。

林世偉表示,生成式AI已改變人機互動,下一步將深刻影響工業製造。AI工廠落地的核心要素,在於數據統合、即時通訊與資安韌性。Moxa則定位自己為「工業網路的神經血管」,扮演推動AI Factory落地的關鍵角色。他也強調,外界討論AI泡沫化,但在OT領域AI發展才剛起步,現階段更要擴大發展。從自動化工業大展可見,許多廠商已找到AI應用並開始導入,能否為客戶創造價值,將成為AI Factory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