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鄒宗勳表示,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製造業升級,產業正由「製造」走向「智造」。該司近年聚焦智慧機器人與AI核心技術,不僅提升國產化與跨域整合能力,也積極推動技術落地與新創事業發展。近6年累計成果包括70件國內外專利、超過300件技術移轉與服務,帶動企業投資與衍生產值近120億元。除了智慧製造,也結合台灣ICT優勢與醫療體系,將應用拓展至智慧醫療領域。未來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打造智慧醫療產業生態,強化全球競爭力。

「科技研發主題館」將於展會期間(2025年8月20日至23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4樓L204展出,整合工研院、精機中心等單位研發成果,聚焦AI與智慧機器人應用,共展示11項跨域創新技術。

工研院研發全台首創「醫療內視鏡機器人」,具備全向擺動、自動導航與氣道辨識功能,能靈活操控、精準定位病灶,進行觀察與採樣。此技術無需體外穿刺,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醫師可遠端操控,避免X光暴露與交叉感染。目前已通過細胞毒性及電性安全測試,並與臺大醫院合作臨床驗證,未來可拓展至胸腔、腸胃、泌尿等內視鏡領域。

工研院推出「智慧運載機器人」協助醫材運送。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推出「智慧運載機器人」協助醫材運送。工研院提供

針對醫護現場人力不足且非專業庶務工作比重過高問題,工研院開發「智慧運載機器人」,協助醫材自動運送,已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投入應用,有效減輕醫護人員20%工作量並提升配置彈性。另有「醫護庶務機器人系統」方案,整合17軸雙臂協作與自主導航,未來將協助手術器械整備,分擔大量非專業庶務工作。

工研院開發「數位雙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整合虛實模擬、遠距調機與12軸協同控制系統。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開發「數位雙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整合虛實模擬、遠距調機與12軸協同控制系統。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開發「數位雙生巨型龍門焊接機器人」,整合虛實模擬、遠距調機與12軸協同控制系統,將大型船體焊接精度提升至2毫米,同時降低50%人力成本並提升50%效率。目前已應用於中鋼機械貨輪段焊接,效能表現顯著。

工研院開發的「工件檢測資料模擬與合成技術」。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開發的「工件檢測資料模擬與合成技術」。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開發「工件檢測資料模擬與合成技術」,透過高擬真虛實融合平台與生成式AI檢測系統,能在虛擬環境中建立量測系統,檢測模型於上線前即可完成訓練,將檢測時間縮短50%(由1小時降至30分鐘)。此技術已於台中精科完成驗證,預期能大幅降低人工檢測工時並創造額外產值。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開發「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工研院提供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開發「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工研院提供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研發「人機運動意向偵測技術」,可即時偵測人體關節與機械手臂的動作意向,取代傳統固定式安全區間,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停機與減速,讓工人能同步進行組裝與上下料操作。該技術已導入銓麥企業,產線效率提升20%,生產成本降低15%,同時也加強人機協作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