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表示,中國債市結構中,利率債占比約三分之二,涵蓋中央與地方政府債及政策性銀行債,流動性佳;信用債占比約三分之一,包括企業債、銀行大額存單(NCD)及資產證券化(ABS),近年增速明顯。
瑞銀自2018年起布局中國債市,推出首檔人民幣債券基金,透過銀行間債券市場(CIBM)直接投資,鎖定國債、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銀行債及優質央企信用債。隨著2016年CIBM與「債券通」開放,以及2019至2020年間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摩根大通及富時羅素三大全球債券指數,外資持有規模由2018年的約2,000億美元,一度於2022年升至6,000億美元。
桂林指出,2023年起外資對中國債市配置再度上升,背後原因除美元資產吸引力下降,亦包括全球去美元化趨勢加快。過去15年外資已出現三波顯著流入浪潮,最新一波與去美元化密切相關。
瑞銀研究顯示,中國債券與美國、歐洲、日本等成熟市場債券的長期相關性接近零,有時甚至為負,能有效分散投資組合風險。例如2022至2023年間,美國升息導致美債回報轉負,而中國降息推升債價。境內債市波動率長期僅約2%,遠低於美歐債市的6%至8%,有助降低組合波動並提升風險調整後報酬。過去五年,即使納入匯率因素,中國債市總回報仍優於美國債市。
目前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約6,000億美元,占比僅2.3%,其餘97.7%由境內投資人持有。外資配置中,一半流向中央政府國債,約1,000億美元投入三大政策性銀行債,其餘分布於銀行大額存單。近一兩年外資加碼NCD,因其收益率相對利率債更具吸引力。由於外資大規模進入始於2016年,配置仍以利率債為主,信用債市場則處於逐步研究、試探性布局階段。
針對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降至約1.7%,桂林表示,外資看重的是市場規模、低波動與全球債指數納入效應,屬於中長期戰略配置,不受短期利率波動左右。大型央行、保險公司與養老基金進場後,持有周期往往以年計算,未來外資持有比重具上升潛力。中國長期保持每月約1,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外匯存底逾3兆美元,為人民幣匯率提供穩定支撐。
自2010年起,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由每月2,000億元增至1.4兆元,離岸人民幣市場從香港擴展至新加坡、倫敦等地。瑞銀最新央行客戶調查顯示,多國央行正持續增持人民幣與歐元資產,反映人民幣資產已成全球資金重要配置方向。
針對近期長端債走弱,桂林認為,自4月以來國債收益率僅在窄幅波動,關稅衝擊有限,下半年債市維持中性看法,預料呈區間震盪。信用債尚非投資重點,板塊分化趨勢仍待後續深入研究。他強調,股票與債券配置由不同團隊管理,兩者在外資資產配置中並不衝突,各自具備吸引力;在去美元化趨勢下,人民幣資產將持續成為國際資金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