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昶表示,工研院參與的「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已聚集漢翔、中光電等整機與模組廠商,並與美國、日本、捷克、立陶宛等多國的無人機組織洽簽合作備忘錄(MOU),協助台灣業者拓展外銷,工研院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研發單位,也會透過駐外辦公室提供國際媒合與展覽支援,協助台灣無人機產業走出去。
李國昶說明,無人機能以不同方式進行分類,若以零組件來說,可以分成:機體、馬達、飛控、通訊等;若是整機,可以分成:多旋翼、定翼、垂直起降VTOL;最後是整合方案,就更偏向應用部分,像是:巡檢、測繪這些解決方案。
以台灣來說,零組件跟整機系統的機會比較高,因為這些國家要建立自己的無人機,零組件還是要從全球來供應,這就體現台灣在產業的優勢。李國昶指出,台灣本身擁有完整電子產業鏈,加上台廠向來具備彈性與快速客製能力,特別適合少量多樣的製造模式。他也補充,近年已有多家台廠如昶瑞機電、中光電、創未來,分別將動力模組、整機、無人機反制系統等產品成功出口海外。
李國昶更是舉例,近期烏克蘭代表團也來台洽談,直接表明希望能在台灣找到相關的零組件供應商,這都顯示了台灣在非紅供應鏈的競爭優勢。
相關新聞:壹蘋10點強打|國軍「空中游擊隊」能守住台灣?無人機大軍面臨3大難關
不過,李國昶也直言,若台灣要在無人機整機與應用解決方案上更進一步,仍面臨關鍵技術缺口,也就是「三晶二軟」,包括:飛行控制晶片及模組、通訊晶片及模組、衛星定位晶片及模組,以及飛行控制軟體、地面控制軟體。此外,目前多數台廠整機產品仍集中於25公斤以下的輕型測繪與巡檢型號,目前有翔隆航太、中光電等廠商在研發中大型機種。
李國昶指出,台灣無人機若要在應用面上進一步發展,必須結合實際操作場域與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有限、導入案例稀少,導致整合方案的開發與驗證進展相對緩慢。李國昶以橋梁巡檢為例說明,無人機應用並非只要在空地試飛即可,實際操作需在真實橋體、邊坡等環境中反覆測試,透過大量數據與錯誤容忍經驗累積,才能打造可商轉的完整解方。
相關新聞:打造無人機產業鏈!台灣拚2030年400億產值 搶攻海外非紅供應鏈商機
李國昶認為,雖然台灣市場小,但地理範圍集中、進入測試場域相對便利,若能強化與海外應用服務商合作,把本地整機製造優勢與國外應用整合,加速模組化設計與實證驗證流程,台灣無人機在整合方案的國際競爭力仍具潛力,有望在全球應用市場中找到立足點。
展望未來,李國昶建議台灣應強化與海外應用服務商合作,並且認為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一定會從目前的少量多樣,發展到模組化設計提高零組件通用性,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降低成本,才能讓台灣無人機產業真正打入全球非紅供應鏈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