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得越少越安全?錯誤!

綜合所得稅以「如實申報」為原則。財政部指出,若刻意低報或漏報,稅務系統將自動比對金融與所得資料,異常者將列入查核。輕則補稅,重則受罰,得不償失。

二、扶養年滿70歲親屬都能免稅14.55萬元?錯誤!

報稅時若想要使用「年滿70歲以上長輩扶養免稅額」14.55萬元的免稅額資格,務必要確認是否符合條件。財政部表示,納稅人本人、配偶或受扶養的直系尊親屬才可申報,且需實際扶養並符合戶籍或生活扶養等規定。若為非直系親屬或無實際扶養,將無法適用該免稅額。

三、未收到扣繳憑單就不用報稅?錯誤觀念!

即使扣繳憑單尚未收到,凡有所得即應申報。國稅局透過電子資料交換機制,已能掌握各項收入資訊,若未依規定申報,將以「漏報」論處,須補稅並可能受罰。

四、達免稅額就可免報?易誤導!

國稅局強調,免稅額指的是免繳稅款,但不代表可免報。部分優惠項目如租金支出、育兒特別扣除額等,需透過正確報稅流程申報,才能享有退稅權益。若誤以為「免繳等於免報」,恐損失應得退稅金額。

五、列舉扣除太複雜?未必如此!

實際上,若保險支出金額較高,列舉扣除反而較有利。根據規定,本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的保險費皆可列舉,但要注意的是「要保人」與「被保險人」需為同一申報戶。提醒民眾核對資料正確性,以利最大化節稅效益。

財政部提醒,2025年報稅期間為5月1日至6月30日,今年網路與手機報稅介面均已更新,支援自然人憑證、健保卡登入,無需額外下載App即可完成申報與繳稅,民眾可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