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報告也指出,83%的全球企業認為貨幣政策將對營運產生重大影響,86%的企業則擔心通脹升溫會帶來更大的破壞性。台灣企業普遍認為「緊縮貨幣政策」、「供應鏈中斷」和「匯率波動」是未來營運的三大關鍵風險。此凸顯了企業經營態度轉趨審慎,極需加強風險管理並調整策略以應對局勢。
觀察全球企業,美商鄧白氏表示美國貿易夥伴及出口導向產業受關稅影響大。根據報告,出口導向產業如汽車、電子與金屬業等,企業樂觀指數的下滑最為顯著。在關稅措施不斷升級情況下,美國(-3.1%)和其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墨西哥(-3.7%)、日本(-2.6%)與南韓(-11.3%)等經濟體的企業信心下滑。相較之下,中型企業表現相對穩健,樂觀指數逆勢上升7.8%;與AI與自動化相關產業也展現成長動能,反映企業聚焦效率與轉型的優先順序。
熱門新聞:130萬股東看過來!中鋼股東會紀念品揭曉是鈦製輕巧冷水瓶
2025年第二季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GBOI)關鍵發現,全球企業樂觀指數的整體GBOI為112.9,連續兩季下滑,製造業(-3.1%)與服務業(-0.2%)同步轉跌,礦業(-8.9%)與電氣設備製造(-8.2%)跌幅居前,化工業(+1.9%)與旅宿業(+3.2%)則略為增長。大型與小型企業指數分別下滑5.2%與5.4%,小型企業在先進經濟體中更達-7.5%。
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方面,鄧白氏表示,全球供應第二季度僅微幅上升0.7%,此前第一季度曾大幅下滑10.7%。新興經濟體推動了這一小幅回升,增長8.8%;先進經濟體則持續下降,第二季度下降1.6%,此前第一季度已下跌9.7%。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以及全球貿易動態的變化,特別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仍然是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鄧白氏表示,台灣企業信心持續下降,內需疲弱與外部風險雙重夾擊。《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顯示,台灣BOI指數降至105,較前一季下滑25%,為連續第二季下跌。企業對銷售、市場需求與投資的預期明顯轉趨保守,主因為高利率環境、主要出口市場不穩定、本地消費疲弱所致。受到美國關稅措施及全球高科技供應鏈調整,作為台灣出口主力的ICT產業整體樂觀指數並未明顯成長,特別是銷售價格的樂觀指數更為保守,下修幅度達36.5%。
鄧白氏表示,台灣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第二季度樂觀指數同步走跌,分別為25.6%及24.6%。尤其製造業整體樂觀指數已連續下降三個季度。與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更大幅度下降反映對內需疲軟的擔憂。在六個參數中,銷售、內銷訂單、盈利能力和僱用員工的樂觀指數下降,製造業的出口訂單和銷售價格的樂觀指數出現微幅回升,可能與主要貿易夥伴因美國加徵關稅風險而提前備貨的行為有關。
每季更新的美商鄧白氏《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GBOI),針對32個經濟體、17個產業和大中小等三種企業規模,對全球約10,000家企業進行調查,搭配鄧白氏專有的數據和經濟專業知識進行補充,該報告目的在衡量全球企業的樂觀程度,提供獨特且全面見解,探討商業領袖們對增長、營運和投資預期及展望背後的想法。美商鄧白氏《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GBOI),由五個客觀量化指數組成。當分數高於100時,代表正向樂觀;而分數低於100 時,則代表趨向保守、樂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