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律師」陳君瑋表示,美國最近不斷出招打一連串「關稅組合拳」,使全球經濟開始感受到壓力,但其實無論國家或個人本質都是自利的,美國自顧利益,那我們也該開始替自己想想,若真的走向經濟大蕭條,一般人該怎麼辦?若未來景氣變差且大家都不消費,那我們能做些什麼來自保、甚至突圍?
陳君瑋律師回憶著,許多人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根本就來不及反應,而這次通膨與關稅戰可能帶來更長時間之衝擊、甚至引發大量裁員,「趁現在,我們可以先想想:自己的產業未來有沒有風險?可以怎麼調整?」而他也分析出以下幾大面向:
●剛性需求產業會留下來
不管景氣好不好,大家還是得吃飯、穿衣、出門、看病,這些基本需求產業會比較穩,因此若考慮轉職或投資,大家不妨往「食、衣、住、行、醫療」這些領域想一想。
●專業工作恐會受影響
律師、會計師、建築師這些專業工作未來需求可能會下降,因此政府也得考慮減少錄取率,以避免造成「考上也沒工作」之現象,其中公職考試(如:郵局、中油、調查局…等)不排除變得更熱門。
●專業人士也要調整方向
若已是律師或會計師者能提前規劃服務內容,像是:加強推廣「法律諮詢」服務、協助中小企業在法律上如何轉型、結合消費心理學並開設「投資法律」相關課程等,這些都是可主動出擊的新方向。
●娛樂、旅遊、高級餐飲可能先受傷
若大家口袋不深了,就會優先砍掉娛樂休閒開支;相對的,「宅經濟」和「網路相關產業」也就變得更重要。
●房價鬆動是機會、也是風險
這幾年房價太熱,未來若大家缺錢且不願消費了,那房價勢必會下修,屆時中古屋可能會開始釋出,因此也就成了想買房者的好時機。
此外,陳君瑋律師留給大家一道思考題:「如果未來大家都沒錢、待在家裡,那還有什麼工作可以做?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賺錢?」他認為,只要現在開始想、開始準備,那你就有機會跑在別人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