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塔羅牌雲蔚老師表示,根據傳說,7月初一鬼門開,孤魂野鬼得以短暫回到人間尋求香火與供養。因此,民間流傳許多禁忌,像是避免夜晚外出、水邊戲水、搬家、結婚、動土等喜慶或重大事務;也忌諱撿地上紅包、拍攝陰暗場所、夜晚晾曬衣物、穿黑衣、吹口哨等,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陰氣與靈體靠近。這些禁忌雖源自道教與民俗信仰,但其核心在於提醒人們對天地陰陽、亡靈孤魂保有一份敬畏與尊重的態度。
佛教對農曆7月的看法,不同於一般民俗鬼月的恐懼觀。佛教視7月為「盂蘭盆月」,強調孝道與慈悲。依據《盂蘭盆經》,佛陀教導弟子目犍連透過供養僧眾的功德,超渡在餓鬼道受苦的母親。
因此,每年7月15日,各大佛寺會舉行盂蘭盆法會,備齊百味飲食與五果供養三寶,並誦《盂蘭盆經》或《地藏經》為亡靈回向,祈願先人離苦得樂。佛教不鼓勵燒紙錢或敬拜鬼神,而是透過誦經、供僧、懺悔與布施,積福修善,將功德迴向給六道眾生。7月30日是地藏王菩薩聖誕,也會舉行地藏法會,讚頌菩薩大願精神,勸人行孝報恩、廣度眾生。
道教將農曆7月視為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的聖誕月,主掌赦罪解厄,因此7月15日被稱為「中元節」,是普渡孤魂的重要時刻。道教舉辦的中元普渡祭典,在社區與家庭都有舉行,包括設置普渡公燈、搭建祭壇、準備三牲、五果與酒水、乾糧等供品,祭拜天地神祇、祖先、地基主,最後才是普施好兄弟與孤魂野鬼。道士會誦經超度,並焚化紙錢、冥器與紙紮衣物,引導亡魂領受香火。普渡前後還會有放水燈、跳鍾馗、謝壇等儀式,象徵送走好兄弟,恢復陽界安寧。這些儀式不僅具備宗教功能,也凝聚地方社區的祭祀能量,成為重要的民俗文化傳承。
總體而言,農曆7月在佛教與道教中,雖有不同的解讀與實踐方式,但都共同承載著一個核心價值——敬祖懷親、普渡眾生。佛教強調以慈悲、誦經、供僧來回向功德,幫助亡靈脫離苦難,道教則重視藉由普渡、科儀、設壇來安撫與超度孤魂。無論信仰如何,這段時間都鼓勵人們行善積德,懷抱敬畏與同情之心,營造家宅與社會的和諧能量,也讓這個陰陽交會的月份成為一個深具靈性意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