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發表示:「我之前還是廖慶松的學生的時候,他分享《悲情城市》去威尼斯參展,那片子是偷渡出去的。」廖克發說,彼時的電影工作者如果要把片子帶出國,不是帶硬碟或隨身碟,而是好幾本電影膠卷的拷貝片,「一部片子的重量不是一個導演揹得起的,其實要好幾個人分擔揹著片子出去。」廖克發接著說,這些電影工作者背負著攜帶「禁片」的風險、依從心中的信念行動。「這些小小個人的抵抗、執著,是一直以來我很喜歡的一件事,有些時候這些人不會站到檯面上。」
「年度影視聽遺產保存貢獻獎」頒給投入影視聽產業近七十年的張宗榮先生。少年時期就在九份昇平戲院擔任電影辯士的他,以精湛口才為彼時的觀眾帶來即場解說。之後更投身台語廣播、電視戲劇製作,更在閩南語連續劇《俠士行》以「錢來也」的角色紅遍大街小巷。去年,張宗榮先生將多年來製作的廣播電視節目專業母帶、劇本等創作文物捐贈給影視聽中心,為影視聽文化發展留下重要見證,也為人生留下精彩故事。
「傑出編劇工作者」由台灣資深編劇杜政哲拿下。代表作有《流氓教授》、《光陰的故事》、《16個夏天》、《華燈初上》等劇,是金鐘獎常客、也曾以《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入圍金馬最佳改編劇本獎,2024年的編劇作品《有生之年》更成為當年度現象級台劇。
杜政哲上台致詞表示:「這個獎是編劇同業推舉出來的,我覺得意義特別重大。我很早就寫劇本了,從三台剛開始、還沒有民視的時候。但我自己很喜歡工作啦,我應該不會退休,到死之前都不會退休!」他更直言,近幾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是就是成立了編劇公司,讓編劇也可以享有勞健保、年休和員工旅遊,「我不知道這件事在台灣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我都希望把我可以幫助到的,盡量傳承下去。」
「最佳新導演」則是以首部長片《春行》獲得各界好評的雙導演組合彭紫惠、王品文獲得。兩人用超16毫米底片拍攝,讓一對中年夫妻訴說生命無常的無奈和遺憾,唯美細緻的鏡頭語言在國際間贏得關注,世界影人再次肯定台灣潛力無限的創作能量。王品文感性發表感言:「在拍攝電影以前,我們想問的是:電影是什麼?現在我認為電影是一種持續的行動。」同時表示希望這個獎能在今天獻給在創作道路上,依然在掙扎前行的創作者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