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指出,詐騙集團已非單打獨鬥,而是透過社群平台(如Facebook)推播看似專業的投資廣告,再引導用戶加入假投資群組,營造「穩賺不賠」的假象,使中高齡與金融敏感度較低族群成為主要受害對象。
其他常見詐騙還包括:購物詐騙(60%)、冒名詐騙(60%)、愛情詐騙(56%),且多數人不只中招一次,顯示詐騙模式愈來愈善於針對人性弱點「量身訂做」。
推薦新聞:完全不意外!詐騙集團最愛平台冠軍出爐 IG只排第二
不只荷包受害,詐騙還帶來嚴重心理創傷。報告顯示,52%的受騙者感受到心理壓力,40%更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反應,但僅有28%的人會因此提高警覺。甚至有9%的受害者因此產生額外支出,如律師費或心理諮商費用,讓詐騙不再只是法律與金融議題,也升級為公共心理健康危機。
GASA也預告,將於9月2日至3日在新加坡舉行「亞洲防詐高峰會」,聚焦生成式AI與跨境詐騙,期望藉由產官學合作建立全球防詐聯防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