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偉指出,身為東亞目前唯一維持非洲豬瘟非疫區地位的日本,能夠同時達成防疫與環保目標,關鍵在於食品殘渣處理的制度化。日本自1990年代因焚化垃圾引發戴奧辛污染後,陸續制定《食品回收法》、《減少食品損耗促進法》等相關法規,要求食品業者減少廢棄並優先再生利用,另一方面推動食品殘渣飼料化,在全國設置數百家環保飼料處理中心,集中收集食品廢棄物,經高溫殺菌、乾燥或發酵後製成液態或固態飼料(Ecofeed),再配送至養豬場使用,形成「減量、再利用、安全」三軸並行的剩食管理模式,降低對進口飼料與焚化處理的依賴。

邱志偉率立委王正旭、王美。惠、陳冠廷,以及環境部與農業部代表共同赴日。邱志偉辦公室提供
邱志偉率立委王正旭、王美。惠、陳冠廷,以及環境部與農業部代表共同赴日。邱志偉辦公室提供

在家戶端,日本則以「可燃垃圾焚化」作為主要處理方式,透過宣導在丟棄前先將廚餘瀝乾,再以可燃垃圾方式進入高效率焚化系統,同時由地方政府提供廚餘處理機、堆肥箱等設備補助,在社區與學校建置中小型共用設施,減輕清運與焚化負荷,並降低病原殘留風險。邱志偉表示,日本模式顯示,單靠末端處理無法解決問題,核心仍在「減量優先、再利用次之」,從消費者教育、飲食文化倡議、地方制度配套,到家戶廚餘機補助、食品業者回收義務、再生利用業者認證與安全準則,串接出一條完整的剩食循環鏈。

邱志偉提到,根據我國環境部統計,2024年全台家戶廚餘約50.5萬公噸,其中約42.8%用於養豬,顯示目前廚餘去化仍以養豬為主,制度與技術都有待提升。近期非洲豬瘟風險事件已凸顯防疫體系脆弱,一旦全面禁用廚餘養豬,每日即有近500公噸廚餘需另尋去化管道,若缺乏事前規劃,可能衍生清運壓力與二次污染疑慮。相較於日本從家戶、企業到專業處理業者的清楚分工,台灣仍過度依賴養豬產業自行收運處理,既增加產業負擔,也在重大疫病風險下暴露制度缺口。

透過此次赴日與專家、業者交流分享剩食處理經驗,邱志偉表示將請農業部及環境部盡快研議提出我國廚餘現代化管理框架,明確中央與地方分工,建立集中蒸煮與再生利用系統,並評估與日本業者或機構進行技術授權與合作示範,推動環保飼料試驗場域,讓廚餘從防疫風險來源轉為穩定資源。他並主張,政府應儘速研議推動全國性的「家戶廚餘乾燥機補助」計畫,結合社區與學校中小型處理設備,強化「先瀝乾、再回收」的家戶端管理,讓家庭成為廚餘減量與風險管控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