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提到,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造成的災情,包括後續清淤、安置、疏濬、環境維護、傷患救治、失蹤人口尋找這些都非常重要,「但我今天特別來看工程方面,來看堤防施做情況,我看應是相當周延」。堤防有第一、二、三層,後續還有超級堤防,寬就有50公尺長,預計在明年汛期來之前,永久堤防就可完成,而超級堤防可能還要多一點時間。

水利署則表示,未來馬太鞍這一側的超級堤防,與另一邊鳳林的50公尺寬的超級堤防一致,預計明年4月會先復健原來的土堤,後年年底建構超級堤防,將會有50米寬,高度會與左岸配合,長度會有5公里大堤。

賴清德指出,另外一項重要工程則是便橋,他感謝交通部按照他的指示進行,鋼構便橋也將會在4個月內接續完成。至於永久性的南北向橋,到底是一次性發包還是分次發包?要好好研究,如果可以就一次發包,若有其他客觀考量必須分開發包,那後發包的工程也要盡速趕上。  

賴清德提到,稍早也視察河床疏濬,工程約要花10幾億元,要做5公尺深的深水槽,且長度也有5公里之長,寬度則有100到200公尺,這樣馬太鞍溪民眾的周邊保護就能更好。

賴清德說,關鍵的堰塞湖處理,目前蓄水量只剩6.5%,但紅色警戒還未解除,至於如何根本解決,還需專家學者與水利工程單位一起研究。但他強調,堰塞湖處理好之前,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堤防、深水槽、監控水流以及撤離計畫,且撤離計畫一定要完整,根據不同狀況設計,而這些都得持續努力,才能保障周邊民眾的居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