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在《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外政策高度交易化與不可預測,台灣很可能被放上談判桌,且台灣利益正在被華府邊緣化。

戈登在文章回顧中指出北京對台軍事壓力已常態化,包括越中線、環台演訓、飛彈試射持續升級,習近平雖未必無端侵略,但一旦研判美國承諾鬆動、代價可控,就可能出手。特別是最近的警訊對台灣不利,包括台灣總統過境美國遭拒、國防部長訪美被否決、對中開放先進運算晶片、對台課徵高於日韓歐的關稅(台灣20%,日韓歐15%)。認為華府在追求「川習峰會」的大框架下,台灣利益正被邊緣化。而島內朝野對中策略撕裂、政治語言升溫,也加劇外界對台戰略穩定與決心的疑慮。

戈登因此對台灣提出3點務實建議:

一、國防支出應提升至GDP 3%以上,並優先強化非對稱戰力、彈藥庫存、要地防護、後備與民防訓練,以自我嚇阻取信盟友。

二、擴大對美投資以鞏固結構性關係,尤其是台積電既有與規劃中的在美投資(總額約1,650億美元,亞利桑那約650億美元),將經濟互賴轉化為安全連結。

三、領導階層在「台獨」等高敏感議題上需謹慎拿捏,避免刺激北京、也避免讓美國內部對承擔風險產生退卻。若美台關係失衡,甚至出現「以台換談」的錯誤決策,後果將是全球性災難。

翁履中解讀戈登專文,認為此文有點「疑美」的味道,表示在川普執政的時代,台灣要自助,民主黨的外交菁英正在示警台灣。

翁履中分析戈登本身,表示他並非亞洲專家,所以內容並沒有太多新意,但這篇文章也不是在唱衰台灣,而是反映出非亞洲專家的民主黨菁英視角,提醒台灣在川普時代要更謹慎。翁履中認為,民主、共和兩黨雖語氣不同,但對台的方向其實非常一致。

翁履中認為,台灣目前要提升兩大能力,只有可量化、可驗證的投入,才能讓「支持台灣」變成美國政策的本能,單靠情感敘事,是撐不起安全承諾的。包括台灣要更能打(國防預算、動員、彈藥、非對稱戰力、民防),和台灣要更有用(加大對美投資、鞏固供應鏈角色,讓台美利益綁得更緊)。

翁履中分析,從美國角度來看,台灣至少有3個洞要補。

一、軍事上,3% GDP的國防支出不能再是口號,而是下限。採購、訓練要更快、更常態化,彈藥和維修能量要留在島上,確保打得久。

二、經濟上,要把「矽盾」升級成「利益共同體」,不只是蓋工廠,而是把研發、封裝、供應鏈和人才交流一起做,讓「挺台」等於「挺美國工人」。

三、政治上,內部要減少內耗、對外保持一致,避免高風險的政治表述讓盟友難以承擔。

翁履中表示,當華府在「交易」和「原則」之間搖擺,台灣要做的就是降低被交易化的誘因,把風險成本拉高,坐實合作利益。更關鍵的是,美國對「台獨」的態度一向清楚:道德上或許值得同情,但現實上永遠不會支持,因為那不符合美國利益。翁履中認為,這不是打擊,而是提醒台灣要聽懂美方訊號,連民主黨裡最友台的專家都在提醒「謹慎處理台獨表述」,重點不是壓抑民主,而是避免把風險推到讓盟友無法承受的門檻。

翁履中說,說白了,台灣真的不用過度期待「誰上台就一定會挺台」,真正能讓美國不敢棄台、也不願棄台的,是台灣能同時展現:守得住的實力、取代不了的利益、務實認知局勢的節制。若這3件事做到位,外援才會順著管道自然流進來。「當華府搖擺,台灣更要自助——自助者,天助之,也才有人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