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宇甄表示,由民進黨、賴政府發動的大罷免終於落幕,結果是32比0,這樣的數字本身就說明了一切,大罷免完全沒有正當性。罷免制度原本應是民主制度中的最後防線,用以制衡失德失能的政治人物。但是在賴清德的主導下,它卻淪為民進黨清算的工具,耗費國家資源、製造社會對立,導致國家空轉一年多,最終只剩下一場空洞的政治鬧劇。
許宇甄認為,大罷免花費超過5.4億元的公帑,換來的不是社會進步,而是仇恨的擴散,賴清德應該為此道歉。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治的首要責任是引領社會走向正道,而非將人民拖入無休止的對抗,賴清德要以此為戒,好好思考怎麼帶領台灣走向正途。

許宇甄指出,與罷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核三延役公投。超過432萬張同意票,遠遠壓過不同意票,顯示台灣人民對台灣能源政策的憂慮與不滿。能源是國家發展的命脈,沒有穩定電力,產業便無法安心擴廠,民生更會陷入不安。今日公投結果,人民已告訴民進黨政府,國人希望能有穩定、便宜的電可以用。能源政策需要科學與理性,而非意識形態的桎梏,賴政府不要繼續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請面對現實,立即檢討錯誤能源政策。
許宇甄強調,台灣社會已被大罷免與能源爭議撕裂多年,人民厭倦了。賴清德上任一年多以來,內政不治,外交更是連連潰敗。國際場合上,台灣常因民進黨政府的傲慢與失誤而受挫;國內則因政策反覆、貪腐叢生,導致民心動盪。唐太宗在《貞觀政要》中強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個好的領導人必須懂得納諫、集思廣益。
許宇甄呼籲,台灣需要的是智慧與團結,而不是怨懟與鬥爭。賴清德必須正視這場罷免與公投所反映的社會心聲,從錯誤中反省,從分裂中尋求修補。賴清德不要再封閉固執,應儘速召集朝野政黨、縣市長,以及產業、農漁業與勞工代表,召開國是會議,尋求共識,為台灣找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