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財指出,災後一個月內若出現惡夢、閃回、焦慮、易怒或逃避談論災情等反應屬正常,但若超過一個月仍持續並影響生活,就可能是PTSD。根據經驗,大約有一半的災民與救災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症狀,且多需3至5年持續追蹤與治療。

他建議,面對創傷要從「身、心、社會與靈性」四面向同時照護。身體上要維持基本作息,確保能睡、能吃、能動;心理上若症狀嚴重應尋求精神科或心理師協助,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修正負面想法;社會上則仰賴親友陪伴與政府長期輔導;而在靈性層面,信仰與重新找到生命意義,也能給予災民力量。

楊聰財強調,創傷復原是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暫的熱心探訪就能結束。他呼籲政府、社區與民眾攜手合作,從物質到心靈共同重建,幫助受災者走出陰霾、重獲新生,「當我們一起面對創傷,就是讓希望回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