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10月20日,國內累計28例屈公病確診病例,全數為境外移入。感染來源以印尼最多(16例)、菲律賓7例、中國廣東省3例,其餘分布於斯里蘭卡及孟加拉。境外移入病例數創近6年同期新高,過去2020至2024年同期僅1至15例。全球方面,美洲巴西疫情最嚴重,亞洲中國廣東省今年7月起疫情持續,近一週新增2,086例病例。

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傳染,潛伏期2至12天。症狀包括突發高燒、關節痛、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及皮疹,症狀持續約3至7天。65歲以上長者、新生兒或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屬高風險族群,感染後易出現重症。

疾管署提醒民眾,近期雖氣溫轉涼,但白天仍適合病媒蚊活動,應清除住家積水、落實「巡、倒、清、刷」,降低感染風險。前往中國廣東省或其他流行地區者,應穿長袖衣褲並使用含DEET、派卡瑞丁或IR3535的防蚊液;返國後如出現發燒、關節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TOCC),以利及早通報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