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早上起床會發現口中有異味、舌苔變厚,甚至牙齦出血,多半以為只是睡眠後口腔乾燥、或刷牙不徹底所致。然而近年醫界開始注意到,這些看似輕微的口腔異常,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早期警訊。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貼文指出,他門診中常聽病人抱怨「嘴巴有怪味、舌苔厚、牙齦容易出血」,過去大家以為只是牙周病或口臭問題,沒想到最新研究竟揭示,這些現象與「胰臟癌」風險高度相關。

紐約大學葛羅斯曼醫學院(NYU Grossman School of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超過十二萬人的口腔樣本,追蹤近九年,發現多種牙周病菌與念珠菌與胰臟癌風險上升有關,包括牙齦卟啉單胞菌、節點棒狀桿菌、微小副單胞菌及熱帶念珠菌等。這些微生物會造成慢性發炎,透過血液或淋巴循環影響胰臟,形成所謂「細菌之路」。研究團隊甚至建立「微生物風險分數」(Microbial Risk Score),結果顯示分數越高,罹癌風險越大,進一步揭示口腔菌相與胰臟健康之間的潛在連結。

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出現牙齦流血、口氣變重、舌苔厚等症狀,應盡快檢查,因這些不是「年紀大正常」,而是身體警訊。他也指出,糖分、吸菸與熬夜是讓壞菌滋生的三大元凶;相反地,綠茶、蔓越莓、優格、泡菜等富含多酚或益生菌的食物,能幫助好菌重建菌相平衡。

他建議民眾每半年定期洗牙檢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更應重視口腔健康。「身體不是突然生病的,它早就透過舌頭、牙齦、口氣發出警訊。」張家銘說,微小的日常習慣如多刷一次牙、多睡一小時、少喝含糖飲料,都是改變體質、防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