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的療法來自京都大學的臨床研究成果,相關論文已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這款新藥更被日本納入「SAKIGAKE審查體系」,可享有快速審查資格,加速上市時程。不只如此,住友還成功將在日本製造的細胞產品送往美國進行移植,顯示iPSC療法已具備跨國供應能力,未來國際化腳步將更快。

不過,iPSC療法能否普及,關鍵不只在醫療端,也取決於「工業化製造」的進展。再生醫療的挑戰在於如何量產品質穩定的細胞。為此,日本日立開發出符合GCTP標準的自動化iPSC培養設備,並交付住友使用,象徵細胞療法正式進入產業化階段,全球商業化浪潮即將展開。

這股趨勢也牽動台灣生技業的佈局。三顧是國內唯一取得日本京都大學iPSC技術授權的業者,並率先推出「iPSC家族儲存」服務。抗老醫學專科醫師潘天健表示,如果民眾能在健康時就先儲存自體iPSC,未來治療不僅能避免免疫排斥風險,也能縮短等待時間,確保細胞品質,讓療效更有保障。他直言,現在就是儲存的最佳時機。

除了儲存服務,三顧也積極布局應用端。旗下樂迦再生位於竹北的全自動化PIC/S GMP廠,預計明年啟用,將成為未來iPSC療法的製造基地,打造從前端儲存到後端製造的一條龍模式,搶攻龐大的再生醫療與CDMO商機。

三顧執行長楊瀅臻指出,住友藥證申請等於為iPSC療法吹響第一聲號角,讓「為未來儲存一份健康的希望」的理念更具體。他解釋,iPSC就像每個人最年輕的生命備份,如果能先建立「自體細胞銀行」,未來當新療法問世時,就能直接「提領」健康細胞進行治療,沒有排斥風險,也能掌握治療黃金期。三顧強調,隨著更多iPSC新藥陸續上市,個人iPSC儲存將如同保險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健康投資,陪伴台灣民眾迎戰高齡社會。

大阪萬博今年展出澤芳樹教授的日本團隊以iPSC技術培養出一顆直徑2公分的跳動心臟。三顧提供
大阪萬博今年展出澤芳樹教授的日本團隊以iPSC技術培養出一顆直徑2公分的跳動心臟。三顧提供
三顧全球首創「家族多功能幹細胞儲存」服務,邀請昆凌(右三)擔任見證人。三顧提供
三顧全球首創「家族多功能幹細胞儲存」服務,邀請昆凌(右三)擔任見證人。三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