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提醒父母,務必把握「1316原則」:出生1個月內篩檢、3個月內確診、確診後1個月內配戴助聽器、6個月內接受聽語療育。研究顯示,只要在6個月大前介入,孩子的語言與社交發展能大幅提升,未來上學也能跟上進度;反之若錯過,可能出現語言遲緩、學習困難,甚至影響情緒與人際關係。

像國健署分享的小立的故事就是最佳例子。他出生第2天就做篩檢,結果沒通過,後續檢查確診有聽力損失。雖然爸媽一開始難以接受,但選擇依循「1316原則」積極治療,3週後就戴上助聽器,6個月大時展開療育。媽媽回憶說:「第一次看到他聽見聲音後的笑容,眼淚立刻掉下來,幸好沒有錯過。」

推薦新聞:柯文哲要回家了!同意7千萬交保 律師:由陳佩琪辦保

國健署提醒,輕中度聽障常被忽略,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例如家族有聽障史、孕期感染病毒、早產、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或曾住加護病房等。全台目前有260家醫院可做新生兒聽力篩檢,66家同時能做確診服務。即使篩檢通過,也要持續觀察,若孩子3到4歲仍說話不清楚、聽不見呼喚,應盡快就醫,以免錯失最佳學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