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21年推動人工生殖補助以來,已幫助超過2.4萬名新生兒誕生,許多不孕夫妻因此圓夢。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強調,試管嬰兒補助不只是福利,更是國家級投資,減輕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也實際提升了生育率。不過她也提醒,仍有不少族群未被納入補助,政策需要再優化。
學會建議未來可從9大方向努力,包括加強衛教宣導、調整人工生殖補助方案、提升凍卵與生育保存可及性、優化人工生殖資料庫、推動友善生育環境、中央與地方合作、強化心理支持、擴大適用對象,以及導入保險資源。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放寬醫療性凍卵資格,將卵巢功能下降或需手術的高風險族群納入補助,避免女性錯失最佳生育時機。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張韶涵返台冷臉無語!7年未在家鄉開唱 遇鐵粉送機零互動(狗仔直擊)
病友團體也呼籲政府持續改善。癌症希望基金會指出,目前僅約25%的癌症病人在治療前獲得生育保存的轉介與諮詢,顯示仍有很大進步空間。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則表示,凍卵計畫對育齡病友是重要保障,但育兒負擔仍沉重,未來應結合更完善的育兒補助,減輕年輕家庭壓力。
立法委員王正旭與陳菁徽也到場聲援。王正旭指出,人工生殖投資報酬率高,每投入1元,社會可獲得超過20元的回報;陳菁徽則提醒,醫療補助必須與職場友善並行,像是彈性工時、隱私保障,才能讓更多年輕人安心成家。國健署署長沈靜芬則回應,政策會持續滾動調整,並跨部會合作,陪伴民眾在生育路上安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