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抖腳常常是壓力或焦慮的「排氣閥」。當人緊張時,大腦會啟動「戰或逃」反應,腎上腺素飆升、心跳加快,身體能量過剩卻沒地方消耗,就會透過小動作釋放出來,例如抖腳。美國研究也指出,焦慮的人經常透過抖腳或其他重複性動作,來幫自己紓壓。

不過,有些情況並不是單純的習慣,而是疾病徵兆。例如「不寧腿症候群」(RLS),患者在晚上或休息時,會有強烈想動腿的衝動,甚至嚴重影響睡眠。醫師黃軒提醒,如果抖腳已經干擾到日常生活或休息,就應該進一步就醫檢查。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護理師崩解潮!2萬缺口正擴大 ​護校錄取分慘跌、4大困境嚇退新人

另外,抖腳還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許多ADHD患者會透過抖腳、晃椅子等小動作來幫助專注。有研究發現,這些動作不僅不是壞事,反而能提升專注力與學習表現。對他們來說,抖腳其實是「專心小幫手」。

最後,遺傳因素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如果家族有人有「原發性顫抖症」,後代也可能出現抖腳或抖手的習慣。醫師黃軒強調,多數情況下抖腳並不需要過度擔心,它可能只是身體在釋放能量的方式。但若出現不適、失眠或影響生活品質,最好及早就醫,因為身體的小動作,也可能是健康在發出的求救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