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死亡創新低 高齡者反增5.2%

交通部近日公布最新交通事故數據,統計今年1至5月整體死亡人數為1154人,比去年同期減少47人,創下2019年來新低紀錄。但這次公布數據中,高齡者死亡卻達507人,較去年同期增加25人,幅度增長高達5.2%。

從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道安總動員」網頁公開資料來看,全台交通事故30日死亡人數從去年12月達270人創近1年最高紀錄後,雖有緩步下降,但今年統計每月仍約230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

觀察今年1至5月各年齡交通事故死亡數,佔最大年齡區間的25至64歲成年人達518人,但65歲以上的高齡者也達到507人,兩者加起來就接近整體死亡數9成了!相較高齡者、成年人今年平均每個月交通事故人數破百人,少年、兒童則為每月個位數,以及18至24歲年輕人每月約19人,都顯示出極大差距。

統計今年1至5月整體死亡人數為1154人。翻攝自交道安總動員網站
統計今年1至5月整體死亡人數為1154人。翻攝自交道安總動員網站
交通部日前公布最新交通事故數據。交通部提供
交通部日前公布最新交通事故數據。交通部提供

2025年邁入超高齡 三峽車禍引爆改革

目前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預計2025年全台高齡人口就將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因此近年高齡族群議題也更受關注。今年5月中發生三峽3死車禍慘劇後,同月又出現高齡駕駛肇事車禍,下車時竟由看護攙扶坐上輪椅的情況引發熱議,後續各縣市都有高齡駕駛意外不斷傳出,促使交通部修正道交規則52-2條,將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並加嚴認知功能測驗等措施,預計明年實施上路。

但高齡交通事故原因不只汽車駕駛,還有機車及行人(含代步)等,且因國人多數以機車代步,今年1至5月高齡因機車死亡數就達308人,已超過整體佔比6成。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長吳東凌表示,高齡者發生交通事故後受傷常較嚴重,且高齡者死亡以機車事故為主,當事人肇事比率達58%,其中以恍神、心不在焉等原因居多,另部分高齡者因身體退化,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也都有影響。對此,近期交通部將會啟動「路老師專案」,對高齡者進行交通安全宣講。

今年5月中發生三峽3死車禍慘劇後,高齡道安議題引起關注。翻攝畫面
今年5月中發生三峽3死車禍慘劇後,高齡道安議題引起關注。翻攝畫面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長吳東凌表示,高齡者交通死亡以機車事故為主,當事人肇事比率達58%。交通部提供
交通部路政及道安司長吳東凌表示,高齡者交通死亡以機車事故為主,當事人肇事比率達58%。交通部提供

高齡事故不只駕駛!行人上路已充滿挑戰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高齡者交通事故不只駕駛,行人事故也很頻繁,如高齡者早晚因運動等需求出門時就常遭追撞,且部分縣市仍沒有行人專用道,高齡者過馬路常因路寬及秒差問題,往往一個紅綠燈的時間都來不及通過。

張淑卿指出,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應要有適當的交通載具來符合民眾需求,許多偏鄉從住家走到公車站牌就須一小時以上,且全台不少縣市公車班距不足,更沒有足夠的「低底盤」公車,導致高齡者常在搭公車時出意外。再者,就連雙鐵輪椅空間也不足,張淑卿就舉例,曾有全國聯誼會舉辦時,因高鐵每列車僅4個輪椅空間,導致一行人須分批搭好幾次車才能到達,更別說台鐵月台與列車的高低差,不少高齡輪椅族須站務員協助上車,當人力不足時便會造成無法乘車的困境,種種現況都顯示出各交通載具都只是象徵性改善,根本不足以應對接下來台灣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

全台部分縣市公車班距不足,更沒有足夠的「低底盤」公車,導致高齡者常在搭公車時出意外。示意圖,台中市府提供
全台部分縣市公車班距不足,更沒有足夠的「低底盤」公車,導致高齡者常在搭公車時出意外。示意圖,台中市府提供
高鐵每列車僅4個輪椅空間,導致高齡輪椅族一行人須分批搭好幾次車。翻攝自交通部網站
高鐵每列車僅4個輪椅空間,導致高齡輪椅族一行人須分批搭好幾次車。翻攝自交通部網站
不少高齡輪椅族須協助才能搭上大眾交通工具。示意圖,
莊宗達攝
不少高齡輪椅族須協助才能搭上大眾交通工具。示意圖, 莊宗達攝

不能剝奪高齡社會參與!不活化駕照須回收

張淑卿直言,總不能叫高齡者整天只待在家裡不出門,如果剝奪他們的社會參與反而更不利於身心健康。近期高齡駕駛出現無照上路、駕照過期等議題,張淑卿則舉例,如歐美有高齡駕駛輔助措施,日本針對高齡駕駛也有像新手駕駛般的警示標誌可辨識,如果交通部要實施換照年齡下修至70歲,相關的換照及健檢費用也要有所配套,不要讓高齡者覺得被國家強迫花費。

此外,張淑卿也建議,交通部須針對現有不活化的駕照進行管理,很多高齡者可能已長年不開車,甚至不少初學者考取駕照後從未上路過,這些駕照要如何有誘因回收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現在交通部只聚焦於高齡換照仍不夠周全。同時,對於需要搭乘大眾交通的高齡者,目前全台幸福巴士、幸福小黃的覆蓋率仍不夠高,許多非雙北地區民眾連久久一次就醫都成問題,如何完善大眾工具路網也是減少交通事故的關鍵之一。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指出,如果剝奪高齡者社會參與反而更不利於身心健康。示意圖,莊宗達攝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指出,如果剝奪高齡者社會參與反而更不利於身心健康。示意圖,莊宗達攝

公部門陷入表面數據 沒有以人來思考

陳宏益表示,台灣交通安全協會主張道路須「和諧運行」、「平權使用」兩大原則,觀察歷來與交通部的討論往往陷入表面數據的想法,公部門常舉例「3E政策」,指透過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及執法(Enforcement)來改善道安,但卻僅常用執法方式而已,包含定點測速、提高罰單金額等做法,仍持續讓交通事故傷亡不斷增加。

目前全台現有的交通環境設計沒有以人來思考,如台1線等處道路緊鄰民宅,民眾一出門根本沒有人行道可通行,當然容易發生意外了!同時,各縣市交通建設差距大,雙北有發達的捷運系統可搭乘,但如中南部多地僅長輩、小孩留在原鄉,他們只能自行開車或騎車來處理生活需求,若是過度限制高齡駕駛、也不適度降低考照年齡實屬剝奪人民移動選擇的不適當行政作為。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指出,公部門常陷入表面數據想法,沒有以人來思考。莊宗達攝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指出,公部門常陷入表面數據想法,沒有以人來思考。莊宗達攝

借鏡日本零事故成績 台法規仍處「戒嚴」

剛從日本考察兩週返台的陳宏益點出,已經進入高齡化的日本,在70年代最高曾出現一年交通事故死亡1萬6756人的紀錄,但2021年4月卻創下單日全國零交通事故的成績。這次赴日,觀察到日本各地盛行可以合法掛車輛號牌的代步電動滑板車,但在台灣目前仍被定為運動用具而無法行駛於一般道路,與實際交通需求的現況已有不小差距,坦言台灣交通法規還處於「戒嚴」時代,仍未跟上世界趨勢。

陳宏益也建議,交通部應與內政部資源多加整合,大部分交通現況只有當地警察最清楚,知道哪個地方常發生車禍、行人問題等可以立即回報,目前交通部制定各項交通政策似乎難以第一線使用者角度:思考,因此往往產生讓民眾覺得不夠到位的交通措施。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建議,交通部應與內政部資源多加整合,大部分交通現況只有當地警察最清楚。翻攝畫面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建議,交通部應與內政部資源多加整合,大部分交通現況只有當地警察最清楚。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