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學研究,「青春期」不再是12歲到18歲那段時間,而是從10歲一路延伸到25歲甚至更晚。這段期間,大腦前額葉還在發展中,是控制情緒、自我判斷和行為抑制的關鍵部位。因此,許多年輕人即使外表看似成熟,內在其實還在學習如何面對壓力與情緒。
現在的年輕人接受教育時間更長,父母也往往給予更多保護,導致許多人成年後仍處於半依賴狀態。澳洲學者研究指出,智慧型手機的過度使用讓青少年社交行為減少、現實世界互動能力下降,使得他們更難真正獨立,也讓情緒困擾更不容易被發現。
推薦新聞:壹蘋10點強打|吳宗憲又要當阿公了嗎?!鹿希派穩交2年 校花女友幸福圓飄孕味(狗仔直擊
雖然延長學習時間能幫助知識成長與生涯發展,但也可能帶來副作用。英國學者馬瓦里舒認為,延後成熟反而會讓年輕人變得更依賴、逃避社會挑戰。一旦再加上家庭過度保護,容易養成「媽寶」或「公主病」,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長遠來看反而更難適應社會。
楊聰財提醒,所謂「高功能憂鬱」是指那些看起來沒事的人,其實內心早已崩潰。他呼籲大家學會觀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警訊,例如常常無來由的疲憊、焦慮、逃避社交,或是過度壓抑情緒。別等到崩潰才求救,找到可以傾訴的人、尋求專業協助,才是走出情緒困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