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表示,今、明(15日、16日)兩天臺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晴到多雲,僅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大臺北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今天在「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洩天機教室」發文表示,今各地區晴朗,午後雲量略增、東半部及山區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各地氣溫偏高,中午前後紫外線強、要注意防曬、防中暑。各地區氣溫為:北部20至34℃、中部19至35℃、南部21至36℃、東部21至35℃。

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明日至下週六(16至24日)滯留鋒在東海至華中一帶南北徘徊,台灣在其南方的暖氣團内,各地大都晴時多雲,白天「熱如炎夏」(最高氣溫達36℃,下週還會再高一些),應注意防曬、防中暑;東半部及山區午後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明日、週六(16、17日)環境水氣稍增,東半部及山區午後降雨範圍稍擴大。下週四(22日)滯留鋒稍靠近,不穩定度稍提高,但午後局部短暫降雨的型態、改變並不大。

吳德榮指出,最新歐洲模式模擬,下週六(24日)鋒面還在東海,台灣仍在其南方的暖氣團内;美國模式模擬則調整為,鋒面還在華南;兩者型態不同,但皆未影響台灣。故第3波「梅雨季」鋒面何時影響?未來10天機率不大,還得繼續觀察。

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臉書粉專發文指出,今年迄今,還沒「入梅」!每年5、6月是梅雨季,什麼「入梅」?過去氣象署並沒有特別去認定,但一般會以「連續4天降雨,且雨量到達某個標準」來做認定。

林得恩解釋,若依氣候統計及觀測經驗來看,「入梅」,通常是指每年梅雨鋒面開始穩定地影響臺灣的時間點,而這樣的梅雨鋒面常具有滯留鋒的重要特徵。鋒面滯留的位置,就在中國華南至巴士海峽一帶,連續幾天影響台灣的天氣,包含會出現連續性的鋒面顯著降雨,鋒面也常會伴隨有雷陣雨及強陣風等劇烈天氣現象;此又與午後對流降雨或颱風雨的雨型非常不同。因鋒面秉性與冷鋒不同,所以氣溫下降不會太明顯,但環境濕度則會明顯增高。

林得恩表示,依目前氣候模式預測資料顯示,今年在5月中旬前,還看不到有西南季風進入南海的影子;但若以季內振盪(MJO)的趨勢來看,輻合帶有機會在5月中、下旬來到印度洋的東部,若此趨勢不變,將會帶動西南季風在5月下旬進入南海,典型梅雨鋒面就有機會在此時出現,也應該是今年「入梅」的較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