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冠宇認為,民眾自己要懂得運用社區醫院資源,不相信感冒或拉肚子,社區醫院會讓你不信任,你的感冒或拉肚子是有多難。事實上這現象,確實以醫學中心為主,靠分流下轉,行政程序也幫不了醫學中心急診。

其二,檢傷要實施很徹底,不是現場分類就好,醫院也不用拒絕病人,姜冠宇指出,以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TTAS)為主的話,共有五級:

第一、二、三級「復甦急救、危急、緊急」當然是急重症醫院責任,第四級到第五級「次緊急與非緊急」通常那些咳嗽發燒的族群都在這裡。姜冠宇建議,「讓他等到你忙得過來再看都沒關係,除非出現瀕危變化,否則醫院今天的corda(負荷)就到這裡,你可以自己思考門診、其他醫院、診所。」

他指出,英國就是這樣,也會為此開特殊門診紓解,其實台灣適逢風災期間也有在做,為何就是不能好好立下一個合理的規矩?

姜冠宇強調,並不是住院紓解就好,出院還會再來急診才是問題。他長期接觸非預期短期再住院患者,深覺環境確實有改變。氣候變遷之下,溫度高就很高,冷也極冷,心血管事件機會必然提高,對傳染病免疫力也會變差,特別針對長者這樣感受性脆弱的族群,所以居住環境保溫性,是未來出院安全的重要評估一環,減少往返依賴急診,這要全家庭一起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