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金醫師今在粉專上分享親眼見證器官捐證過程中,家屬與醫療團隊的心路歷程,他表示一名兩次判定腦死的病患,阿嬤不捨孫子受苦,希望快點完成器捐,因為不忍心看著愛孫插著管子,多躺一天。

但第三次在腦判前一天,捐贈者出現些微的「瞳孔反射」,這樣腦判就沒辦法通過。陳醫師問媽媽捐贈者是不是還有什麼心願還沒有完成?是不是放心不下媽媽?哥哥、姐姐告訴捐贈者,不必擔心,她們會好好照顧媽媽。當晚,捐贈者的「瞳孔反射」就再次消失了,或許是放心了。

陳醫師寫道:「媽媽雖然不捨,卻能夠在急診醫師告訴媽媽病情的時候,就幫你做出這個決定,真的很不容易!護理師也問我,一般當媽媽的,都需要好些時間才能接受『無法救治』這個事實,然後才能轉念做器捐,有些甚至都無法轉念,一輩子活在悲傷、自責、甚至憤怒當中。」

陳醫師認為,一位母親會勇敢堅強的讓孩子器捐,或許是因為家境、個人經歷的關係,也讓她很認命、早有面對「無常」的準備、再加上她不忍心讓孩子受苦,「最重要的是她很勇敢堅強的做出這個決定,這是一位母親的愛!」

執行器捐前,家人、協調師、社工師會一一向捐贈者道別,醫療團隊也會陪伴在手術室門口,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這「四道」。他也揭開協調師在器捐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向捐贈者致謝。

他寫道:「協調師也在耳邊感謝你的大愛,捐出器官,幫助那些長年受到病痛折磨的人。每次到這個時刻,我都很難克制自己的淚水。醫療人員一起向你和家人鞠躬致意。」

陳志金也相當感謝全國的協調師、社工師,他說「協調師所做的工作,不只是『生死接線員』,也是『器官媒人婆』,幫器官捐贈者的器官,找到好的『歸宿』,讓生命可以用另一種形式延續、讓愛可以傳遞~。」

其他網友看了以後也感動不已地說「感動,器捐是大愛的表現」、「真是人間菩薩」、「良善的循環,感恩無限」、「器捐者生命沒有終止,只是變成多個分身活著」、「每次看到器捐的家屬,因為為家人簽署後,所延伸的其他親友不認同,真的我也有同感,但是只要我們做對的事情,就不必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