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數位發展部與烏克蘭資訊科技協會於4日共同舉辦「WINWIN會議2025」,聚焦軍工、醫療科技、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等14項領域,期盼藉此推動科技創新與基礎建設,吸引更多國際投資。

烏克蘭數位發展部(Ministry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當天宣布,將與輝達共同推動多項合作計畫,建立烏克蘭的AI生態系,應用於公私部門。輝達中、東歐企業總監西奧達(Roman Sioda)透過視訊參與表示,這項合作將「推動烏克蘭成為AI優先國家」,並強調此舉可強化烏克蘭的「AI主權」(AI sovereignty)與技術韌性。

西奧達指出,AI應用將有助於重塑政府與民眾關係,打造更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務。

烏克蘭第一副總理顧問、前數位發展部副部長尤南(Valeriya Ionan)指出,政府、企業、學界與國際組織將攜手合作,整合創新資源,形成系統性方案,全面提升國家科技實力。

烏克蘭是全球首個在全國性的政府電子平台中導入AI功能的國家。官方現有「Diia App」,民眾可透過應用程式取得身分證、駕照並繳納罰款,未來將升級為「Diia.AI」。近年來,各國陸續推行「AI主權」概念,藉由本地開發AI技術,結合語言、文化與法律制度,打造符合國情的系統,以確保技術與數據安全。

此外,會議也聚焦烏克蘭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方向。烏國政府於去年底核定「烏克蘭2030年全球創新策略」(Ukraine Global Innovation Strategy Until 2030,又稱WINWIN策略),其中計畫在2025至2027年間啟動晶片生產,以回應歐盟推動的430億歐元(約新台幣1.5兆元)晶片法案。烏方目標是引入歐洲市場生產鏈,預估建構產業至少需投入10億美元(約新台幣308億元)。

美商Silvaco的高級研發總監古魯達諾夫(Olexander Grudanov)指出,蘇聯時期約有4成微電子零件在烏克蘭生產,烏國具歷史基礎與技術優勢。他建議,烏方可先興建地底「潔淨室」(clean room)以進行小規模晶片製造,預計用兩年時間完成硬體工程,第3年可展開試產,第4年即可量產軍工及電子戰等專用晶片,先滿足國內需求,再逐步擴大出口。

烏克蘭半導體協會(National Semiconductor Association of Ukraine)主席阿斯塔霍夫(Evgeniy Astakhov)表示,烏國需建立完整產業鏈,從礦產提煉、研發到人才培育與設立育成中心同步推進。雖然目前相關企業僅約10家,但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區域自給趨勢興起,烏克蘭可憑軍工產業優勢及資訊科技人才,吸引外資合作,提升整體可行性。

基輔經濟學院(Kyiv School of Economics)學術主任科羅特基伊(Ievgen Korotkyi)則指出,日本與台灣政府皆投入資源扶植晶片產業,烏克蘭政府也應加強補助與投資。

晶片生產與礦產原材料息息相關,烏克蘭在俄烏戰爭前提供全球達一半用於製造半導體的氖。烏克蘭經濟、環境與農業部副部長佩列利金(Yegor Perelygin)表示,全球僅少數國家擁有製造晶片所需礦物,而烏克蘭正具備這些資源。目前中國在市場上以低價策略取得優勢,烏方應透過關稅及國際合作,強化自身競爭力。

佩列利金提到,烏美「烏克蘭重建投資基金」已宣布針對關鍵礦產與能源投資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億元),目前約有10至15個項目正待行政審批。他預期,烏克蘭明年將重啟停滯多年的地質勘探,並對潛在礦區展開更深入分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