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針對全國34個有熊出沒的都道府縣進行分析,發現今年4月至6月,熊襲多發生在登山、釣魚或採野菜等山區活動期間;但7月以後,案例逐漸轉向市區與農地。單在9月至10月22日間,全日本有84起熊襲發生在「人里」,佔同期案件的八成以上。其中秋田縣在10月上旬至中旬的25起攻擊,全都出現在住宅或農地附近。環境省統計顯示,今年因熊襲死亡人數已達10人,遠超過2023年的6人紀錄。
日本環境省公布,今年已有10人喪命、超過百人受傷,創2006年有統計以來新高。專家分析,氣溫驟降、樹果歉收讓熊為了覓食頻頻下山,而朝日新聞調查更指出,近兩個月多達八成攻擊案發生在人口集中的「人里」地區。岩手縣北上市獵友會也證實,今年撲殺熊隻暴增3倍,解剖後發現牠們「幾乎沒脂肪」,警告接下來一個月是冬眠前最危險的時期。
在熊害最嚴重的岩手縣北上市,獵友會今年已撲殺18頭熊。會長鶴山博表示,近期解剖的熊「本該有5公分厚的脂肪,卻幾乎完全沒有」,研判是餌料短缺導致熊無法進補、頻繁闖入人類生活圈。他提醒,「11月15日左右熊就要準備冬眠,這一個月最危險。」並指出熊多沿著河川移動,市區靠近河道的地區特別容易出現熊蹤,呼籲居民避免夜間外出與單獨行動。
有民眾在青森縣拍下柱子被熊爪劃出的長痕,形容「像金鋼狼來過」,在社群引發熱議。專家指出,熊對汽油與顏料氣味特別敏感,容易攻擊新設木柱或看板。隨著冬眠倒數、山區糧源短缺,熊出沒頻率可能再升高,專家與獵人共同呼籲:「看到熊千萬別跑,保持距離、冷靜退離才是自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