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軍事戰略研究組織「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3日發布兩岸動態更新週報,依據在華府設有辦公室的海洋資訊業者Starboard Maritime Intelligence的數據指出,8月至9月期間,中國漁船「閩獅漁06718」號在台海往返航行,期間間歇性地同時發送自身AIS訊號,以及一艘名為「海巡15012」的船舶AIS。

根據週報,海巡船通常由「中國海事局」操作。中國海事局與準軍事組織「中國海警局」(CCG)不同,並未明顯參與中國對台灣的脅迫行動。因此這艘船更可能是一艘漁船,偽造海事局船舶的身分。

9月17日,這艘漁船出現在台灣北部專屬經濟區,另一艘漁船「閩獅漁07792」也在同一時間與地點發送假訊號,顯示其身分為「俄羅斯軍艦532」。

週報表示,當時該海域還有多艘「閩獅漁」系列船發送偽造的AIS訊號,其中一艘假冒成拖船進行廣播,另一艘則假冒成別的漁船。

中國可能藉此正在進行AIS訊號欺騙(spoofing)試驗,以發動對台的認知戰,干擾台灣資訊環境。多艘名稱相似的漁船在同一時間和地點放送不同類型的假訊號,強烈顯示這是一項協調行動。

根據週報,「閩獅漁」漁船可能隸屬於中國海上民兵,這支力量經常被中國大規模動員,用於在台海及南海等爭議水域進行「有事後否認的空間」灰色地帶脅迫、騷擾及偵察行動。

此外,4艘中國海警船於9月15日、16日、17日,進入金門限制水域,雖然入侵頻率與過去一年大致相同,也就是平均每月約3至4次,但這種在短時間內密集多次入侵的情況則屬新現象。

空域侵擾方面,週報指出,共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的次數已連續8個月超過300架次,是總統賴清德2024年當選前月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中國極可能已將較高頻率的ADIZ入侵行動「常態化」,藉此削弱台灣的威脅警覺與反應門檻,並試探回應程序。

這種解放軍軍機更頻繁進入ADIZ的常態化行動,提高了引發台灣反制行動的門檻,使台灣更難及時察覺並有效應對真正的威脅。台灣必須安排人員待命因應防空識別區入侵事件,這不僅消耗資源,也使人員精疲力竭。(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