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上有許多旅客抱怨峇厘島的「期待 vs 現實」差距,這股不滿情緒最近在旅客佐伊‧雷(Zoe Rae)身上爆發。她在七月於飯店房間拍攝的 YouTube 影片中說「自從抵達峇厘島之後,我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她表示:「我們會來峇厘島是因為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大家玩得很開心,但若把咖啡廳拍照然後放大,你就會看到現實面。」她對當地的感受已讓她臨時改訂往杜拜的機票,在那裡繼續慶祝結婚週年。

社群媒體上關於峇厘島「期待與現實」的貼文到處可見:海灘餐廳欣賞夕陽的賓客,通往那裡破舊階梯旁堆積的垃圾;泳衣打卡站在瀑布前擺姿勢,而在濕滑岩石上排隊等候的人龍迂迴不斷;戶外喝果昔、持竹吸管自拍的畫面,旁邊卻是塞在交通中的冒煙機車。

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湧向峇厘島,尋找那個在 2000 年代回憶錄與電影《Eat, Pray, Love》中被描繪的心靈香格里拉,但他們遇見的往往是人潮、車流與施工的嘈雜聲,這些都與後疫情時代旅遊復甦一同迅速升溫。

島上壓力日增已引發不少白眼與抱怨,本月事態更趨嚴肅:數十人於罕見的洪水中喪生。地方官員表示,糟糕的廢棄物管理與失控的城市開發加劇了情況。地方政府已宣布將限制新建案,但許多人認為這樣的作為為時已晚。那麼,這個長期被稱為「最後的樂園」的峇厘島,為何會走到這一步?

西方旅人自 20 世紀初就來到峇厘島,當時它被視為異國偏遠之地、宗教廟宇與稻田的故鄉。

靈性與對自然的敬重深植人心:猴子、牛與鳥都帶有神聖意義,古老的大樹被認為有神靈居所,而熱門健行火山巴杜爾山(Mount Batur)也被視為受女神護佑。長年來正是巴厘島的印度教文化造就了這座島的烏托邦神話。

過去十年內,島上旅遊人次暴增,從 2014 年的約 380 萬,提升到去年的約 630 萬,今年看來可能再創新高超過 700 萬名外國旅客。

今日的峇厘島,比起獨特傳統或田園風光,更以海灘俱樂部與衝浪屋聞名。酒精容易取得、著衣較為開放也比印尼其他地區寬鬆,多數旅客也渴望沉浸在峇厘島的豪華飯店、別墅與水療當中。

「有很多西方人真的利用生活成本低廉,過上奢華的生活」,吉瑟拉·威廉斯表示,「自從社群媒體興起,對一個地方的理解變得很膚淺……你只看到一張照片,然後就出發了。」

佐伊‧雷的失望反映了許多旅客心中理想化的形象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一名英國網紅在 TikTok 中警告說:「只用 Instagram 搜尋峇厘島會讓你得到扭曲的島嶼印象。」

她告訴 BBC:「問題在於人們來到這裡只待在某些區域,因為他們只想看可愛的咖啡廳、打卡的景點,卻錯過了峇厘島豐富的文化。」

那些住在當地或曾走訪非熱門景點的人會說,峇厘島的自然美仍在——從賞海豚、潛水探索到北部更寧靜地帶的翠綠景觀。從雅加達移居克勞迪婭(Canny Claudya)說:「這個島遠比旅客常去的派對地要豐富得多。如果你覺得峇厘島過於擁擠,那你可能只是沒到對的地方。」

當地人說在旅遊需求下,島嶼確實改變了。

聽到旅客抱怨這不是他們想像的樂園時,有些人覺得這種評論充滿諷刺。

倡議保護島嶼自然與居民的研究者維坎南達(I Made Vikannanda)說:「當遊客抱怨峇厘島更擁擠時,他們其實也是那群人之一。就像我們在塞車時會抱怨『為什麼這麼多車?』但我們自己也在車上,我們在製造車流。」

二十二歲的辛堤婭(Ni Kadek Sintya)回憶她過去騎機車穿過寧靜的 Canggu 鄉間小路,

路旁是她曾在午休時坐下的稻田;五年後,Canggu 已成為島上交通最糟的區域之一,而她上班的健康養生度假村路線兩旁也被別墅與咖啡廳取代,催促的按喇叭聲一路相隨,「我不會想停下來休息,過去讓我停下的那個位置現在每次經過都讓我覺得難過,我感覺峇厘島正在一天天被侵蝕。」

隨著觀光上升,飯店、咖啡廳與酒吧從島上擁擠的南部向外擴散。

最新的潮流地是曾經寧靜的漁村 Canggu,現已成為全球衝浪客的磁吸。Canggu 跟隨 Uluwatu 與 Seminyak 等地的腳步,這些曾是安靜的後水域,現在冒出了時髦咖啡廳、健身房與共用辦公空間,沿著狹窄的鄉間道路而建。北邊的 Pererenan 現在被吹捧為較放鬆的 Canggu 替代選擇;更北邊的烏布森林中,度假村則把自己包裝成遠離南部喧囂的避難所。

長居的英國遊客表示,「有個真實的兩難」,「一方面鼓勵人們去不同地區是好事,但我也擔心這會鼓勵人到處蓋建築」,「人們把峇厘島當遊樂場來對待。」

遊客不當行為幾乎每月上頭條:有人酒駕騎機車嚴重受傷、有人在神聖地裸露被驅逐出境、也有人因醉酒鬥毆被捕。

近來數千名俄羅斯與烏克蘭人在逃離戰爭後在峇厘島定居,局勢也因此增加緊張感。印尼國家毒品局局長近期警告,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在峇厘島涉入犯罪的問題正在上升。

在當地,對旅客的不滿情緒升高,社群媒體上的義警會公開批評行為不當的旅客,「很多旅客覺得因為他們有錢在我們島上花錢,我們就該接受他們的所有行為」,辛堤婭說,她和許多年輕人一樣依賴旅遊業維生,「這讓人覺得被困住,因為我們靠旅遊為生。如果我們停止觀光,還能靠什麼生存?」

儘管旅遊「失控成長」,研究者維坎南達認為,峇厘的發展與自然和諧仍可維持:「我還是樂觀的,尤其是年輕人參與時。」

確實,企業與行動者已發起自下而上的永續發展努力,從廢棄物管理教育到海灘清潔活動都有參與,飽受批評的主管機關也正嘗試清理島嶼。今年早些時候,當地已禁用一次性塑膠,並發布旅客行為指南以「確保峇厘島的旅遊能夠尊重、永續並與當地價值觀和諧共存」。警方也被部署到熱門區域以確保訪客遵守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