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罷免行動由民間發起,背後獲得綠營側翼大力動員與宣傳。支持者認為,部分藍白立委在國會表現「粗暴」、「阻擋改革」,應該由選民重新審判。但罷免案無一成案,《紐時》認為這對賴清德政府而言無疑是一大挫敗。儘管總統本人保持低調,未公開介入罷免案,但綠營基層、側翼的積極投入讓外界普遍視之為一場「準公投」,是執政黨對國會對峙的一次反攻。如今行動破局,賴政府需重新思考其對抗在野聯盟的策略。

日內瓦高等國際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專研罷免制度的韋爾普(Yanina Welp)指出,從未有其他國家級國會面臨過如台灣這般大規模的罷免行動。台灣是少數允許選民透過罷免請願罷黜民選代表的民主政體之一,但過去的罷免行動規模較小,且鮮少成功。這周末有24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另有7人將於下月面臨同樣命運。

對支持者而言,「大罷免」象徵台灣民主的活力。台灣自1980年代結束威權統治以來,民主制度逐步深化。儘管罷免若成功將有利賴總統,但許多推動者聲稱他們是獨立行動。新北市一名罷團成員受訪說:「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草根運動,我們正在見證民主的深化。」

反對者則稱這場罷免運動是對制度的濫用,該機制本應謹慎使用。一名退休教授表示:「這個『大罷免』根本就是對選民的侮辱」,她在台北投下反對罷免的一票,「這樣胡亂罷免,好像你們眼中沒有人適合擔任公職。」

台灣大學政治學者南樂(Lev Nachman)說:「這個結果對整個罷免運動是一大震撼,因為他們原本預期很多藍營選民會因冷感而不出門投票,對賴總統而言,這也應該是一個反思的契機──他並沒有爭取到中間選民,更別說藍營選民。」

民眾用投票對大罷免表態。路透
民眾用投票對大罷免表態。路透

民意不再輕易隨之起舞

外媒觀察,此次大罷免的失敗反映出民眾對於罷免工具的高度警覺。儘管台灣法律賦予選民罷免立委的權利,但多數選民似乎認為,應該保留這項制度給真正「重大失職」或「違法亂紀」者,而不是作為政黨攻防的延伸

根據多項民調與投票日現場觀察,許多選民選擇「不出門」或「投下不同意」,顯示即便對部分立委不滿,也不願貿然加入政治動員行列。民意未隨之起舞,反成為這場罷免失利的關鍵因素。

北京方面尚未對此結果發表明確評論,但可以預期,中共將密切關注賴清德在此挫敗後的施政取向。特別是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美台互動頻繁之際,中國可能將此視為台灣內部對賴政府的一次「降溫」,進而調整對台策略。

另一方面,華府也正密切觀察賴政府如何處理國內政局。罷免失敗或許將促使賴政府更謹慎推進改革政策,避免激化朝野對立。對美國而言,維持台海穩定比台灣內部權力再平衡更為優先。

另外,罷免案雖結束,但其政治效應遠未平息。此役被視為2026地方選舉的前哨戰。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這場勝利將有助於鞏固基本盤並擴大支持版圖;對民進黨來說,則是一場必須徹底檢討的挫敗,特別是在如何連結民意、有效制衡國會方面。台灣罷免制度雖然設計為民主制衡的一環,此次結果凸顯,選民對政治動員日益警惕,賴清德政府在改革與穩定間的平衡,未來一年將面臨更多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