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媽祖結束10天9夜的北港朝天宮徒步進香,昨(11)日下午回宮安座。這場歷史200多年的活動2002年開放報名僅3114人參加,不過今年竟高達32.9萬人,24年來成長105倍,人數打破紀錄。

英國《BBC》報導,「鑽轎底」是媽祖進香遶境的重要儀式,信徒認為能帶來好運甚至治病。白沙屯媽祖所在的拱天宮透過臉書粉專與YouTube直播,吸引超過10萬人觀看,許多年輕人也在IG與Threads上分享進香動態與即時路線。主辦單位還分享媽祖即時行蹤,讓出外民眾感受「媽祖與我同在路上」。

報導分析指出,今年32.9萬的報名人數比去年18萬人暴增許多,反映年輕世代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他們在進香中尋求心靈慰藉與社群連結,同時以科技放大信仰的影響。例如台灣同婚熱議時,媽祖成為許多年輕同志伴侶的精神寄託,當時他們以「媽祖的愛不分性別」訴求台灣社會及媽祖信眾的支持。

報導引述台灣網友在X平台說法指出,白沙屯進香不只是宗教盛事,更是心靈與身體的試煉,年輕人透過徒步找回對土地的連結。信眾高小姐告訴《BBC》,進香是一場身心靈的洗禮,徒步讓他放下自我,重新找回創作靈感,「我覺得能夠徒步靜靜地跟媽祖走上一段路,有一種身心靈安慰的作用,走在路上會把自我給降到最低」。

高小姐說,這場活動似乎是一種台灣人對於「本真」(真誠自我)的投射。她還說,台灣的宗教其實很寬容,「除了出發前需要三天早齋,路上吃葷食也沒有關係。各種靈驗事蹟也表現台灣人的集體意志,沿途平撫大家的焦慮,也給大家前進的勇氣,所以參與的人數用倍數激增,真的是用行動在凝聚台灣,這點真的感動太多人」!

28歲的唐小姐說,遶境遇到其他人分享進香故事,讓她感受到濃厚的社群溫暖。進香隊伍中,貨車緩行供人休息,沿途民眾熱情提供物資,彼此關心與包容的氛圍令她難忘。

今年首次參加的白沙屯媽祖進香的30多歲吳小姐說,她們一行人從台中出發,沿途收到許多「結緣品」,還有陌生人熱心幫出車資,教他們如何「鑽轎底」,「人與人的互動太浪漫了!互不相識,卻因媽祖凝聚在一起」,從嬰兒到老人的多元參與,宛如全民運動,媽祖無固定行進路線的刺激感有如「追寶可夢」。

報導引述宗教人類學家指出,媽祖信仰不僅是宗教,更是社會凝聚力的象徵,無固定路線,體現台灣人對未知的適應力與對神明的信任,與台灣多元文化高度契合。從小城鎮的宗教活動到都市青年的直播分享,媽祖信仰在台灣成為跨越世代,教人互助與堅韌的宗教活動,在快速變遷及激烈政黨競爭的的台灣,這個宗教活動提供信徒港灣,讓人們在汗水與吶喊中找到慰藉。

唐小姐(前2)這類的年輕人十分熱中參與媽祖遶境。翻攝自BBC
唐小姐(前2)這類的年輕人十分熱中參與媽祖遶境。翻攝自BBC
熱心民眾免費提供遊覽車供信徒休息。翻攝自BBC
熱心民眾免費提供遊覽車供信徒休息。翻攝自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