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報》報導,阿姆斯特丹大學音樂認知學者霍寧(Henkjan Honing)研究團隊觀察了黑猩猩371次敲擊行為,發現牠們在敲打樹幹時展現出明顯的節奏模式。
本次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研究共同作者、聖安德魯斯大學靈長類學者霍貝特(Cat Hobaiter)解釋道,「我們人類能夠創造節奏,並在社交環境中運用它,這項能力似乎早在人類成為人類之前就已出現,」。
本次研究建立在過去的發現之上,個別黑猩猩擁有獨特的敲擊風格,進一步證實牠們的敲擊行為具有節奏性。
在穿越叢林時,黑猩猩常會抓住熱帶雨林樹木高聳的板根,有時會連續敲打多次,產生低頻聲響,可傳播至1公里外的森林。
科學家認為,這種敲擊行為是一種長距離溝通方式,可能是用來告知其他黑猩猩自己正在前往某個方向,或在哪裡等待。
霍貝特說,「這是一種社交上的報平安方式」,每隻黑猩猩都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節奏簽名」,能夠被辨認出是哪隻黑猩猩發出聲響的敲擊節奏。
新研究顯示,不同非洲地區的黑猩猩,敲擊節奏也有明顯差異。西部黑猩猩偏好節奏均勻的拍子,而東部黑猩猩則會交錯使用短拍與長拍。
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認知科學研究所的靈長類學家克羅克福德(Catherine Crockford)指出,黑猩猩對於要敲哪種樹根很有選擇性。特定形狀與木材種類能在茂密叢林中傳遞得更遠,「這種敲擊,很可能是牠們極為重要的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