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來個好消息,格林威治大學消防安全工程教授埃德蓋利亞(Ed Galea)說:「絕大多數飛機事故是可存活的,多數事故中的乘客都能倖存。」自1988年起,飛機及機艙內的座椅必須能承受高達16G的撞擊力,也就是16倍於地心引力的加速度。他表示,這意味著在大多數事故中,「從墜機衝擊倖存是可能的。」

例如,他將濟州航空的初步事故歸類為「可存活事故」——當時推測是鳥擊導致引擎失靈,飛機以機腹著陸在跑道上,降落裝置無法正常運作。他說:「如果沒有撞上跑道末端的鋼筋混凝土障礙物,那很可能大多數乘客,甚至所有人,都能生還。」

但亞塞拜然航空的事故卻被他歸為「不可存活事故」,能有人倖存真的是「奇蹟」。因為多數失事飛機,並不像亞塞拜然班機是在空中遭「擊落」。

蓋利亞認為,由於現代飛機設計經得起撞擊並能減緩火勢蔓延,他估計在可存活的事故中,生還機率至少達90%。

關於長期以來的說法——那些關於頭等艙和商務艙座位出了事就不保險的論調——真的有道理嗎?

2015年,《時代雜誌》記者分析了1985年至2000年間美國所有涉及死傷者的空難記錄。他們在統計分析中發現,飛機後三分之一區域的座位整體死亡率為32%,而前三分之一區域的死亡率為38%,中間三分之一區域為39%。

他們更指出,在後三分之一區域的中間座位是最安全的,死亡率只有28%;最危險的則是中間三分之一區域的靠走道座位,死亡率達44%。

但到了2024年,這些結論是否依然成立?根據航空安全專家表示,這不過是陳舊的都市傳說。飛行安全基金會(Flight Safety Foundation)主席沙希迪(Hassan Shahidi)說:「沒有任何數據顯示座位與生還率之間存在關聯,每一次空難都是不同的。

新南威爾士大學航空學院副教授吳正龍(Cheng-Lung Wu)指出:「如果是致命空難,座位位置幾乎沒有區別。」

蓋利亞曾主導飛機空難撤離的重要研究,他強調,「沒有什麼魔法般的最安全座位。這取決於事故的性質,有時候前部比較好,有時候是後部」。

然而,蓋利亞和其他專家都指出,初次衝擊後生還機率較高的座位,與能讓人迅速撤離飛機的座位是不一樣的。專家建議,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後者。

他認為,在大多數現代飛機事故中,生死差別關鍵在於「乘客撤離的速度」

為取得認證,現代飛機必須證明能在90秒內完成撤離。不過,這樣的理論撤離是在製造商場地,利用志願者模擬完成的。與此相比,真實場景中,充滿恐慌情緒的乘客如何撤離墜毀的飛機,截然不同。

每一秒都攸關生死

身為撤離專家的蓋利亞,曾為英國民航局(CAA)進行研究,探討飛機上最「可存活」的座位位置。他在2000年代初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重點不在於墜機本身,而是研究乘客和機組人員在墜機後的撤離行為。通過彙整1977年至1999年間發生的105起飛機事故,涉及1,917名乘客和155名機組人員的數據,他的團隊建立了一個有關飛機事故中人類行為的數據庫。

對於乘客實際使用哪些出口的分析,「打破了許多有關飛機撤離的迷思,」他說。「在我的研究之前,人們認為乘客傾向於使用他們登機時的出口,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或者傾向於朝飛機前方逃生。然而,我的數據分析顯示,這些迷思完全無法得到證據支持。」

蓋利亞的研究顯示,任何飛機上距離緊急出口五排內的乘客,無論座位位於哪個區域,存活的機率最高。更重要的是,坐在走道座位的乘客,比坐在中間或靠窗座位的乘客更有機會安全撤離,因為走道座位的乘客遇到的障礙更少,可以更快離開。

他說:「在航空事故中,最重要的觀念是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每一秒都可能決定生死。」並強調靠近緊急出口的距離比座位所在區域更為重要。

然而,並不是每個緊急出口在事故中都能使用。例如,日本航空516航班去年1月在東京羽田機場撞上一架海上保安廳飛機時,八個緊急逃生滑梯中只有三個可用。儘管如此,由於機組人員和乘客的迅速且良好的反應,空中巴士A350上的379人全部存活。

蓋利亞指出,即便如此,選擇靠近單一緊急出口的座位,仍然比分散機會坐在兩個出口之間更好。

那麼,如果您希望的航班上沒有靠近緊急出口五排內的座位可供選擇該怎麼辦?他坦言:「我會選擇另一班航班。 我希望自己儘可能接近出口。如果我距離出口有九、十排,我就不會感到滿意。」

機會只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所以,你預訂了航班並選擇了一個距離緊急出口五排內的座位,現在可以放鬆並依賴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對嗎?

根據蓋利亞的說法並非如此。他表示,我們在飛機上仍然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增加在事故中存活的機會。他的座右銘是:機會只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他解釋:「如果你清楚地知道需要做什麼來提升生存機率,就能進一步增加生存的機會。仔細想想如果發生事故,你會如何撤離。」

他建議,即使是經常搭機的旅客,也務必要注意空服人員的飛行前安全簡報,並真正了解如何操作座椅安全帶。

他指出:「相信與否,很多人在飛機失事時,竟然無法成功解開安全帶。你可能身處生死攸關的情況,大腦自動進入 autopilot 模式。」他說,「大多數人對安全帶的經驗是來自汽車,汽車的安全帶是按下按鈕,而不是像飛機上拉動鎖扣。我們訪問過的許多飛機失事倖存者中,不少人起初解開安全帶時遇到了困難。所以,注意飛行前安全簡報非常重要。簡報中的所有建議都非常有價值。」

他還建議充分閱讀座位口袋中的撤離卡片,「如果你坐在緊急出口附近,更要仔細研究如何操作出口」。

他解釋:「那個 (翼上) 出口相當重,而且很可能會掉在您身上,我曾採訪過『哈德遜河奇蹟』(2009 年 US Airways 1549 航班的緊急迫降,曾拍成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的一名倖存者。他當時坐在翼上出口旁,並沒有事先注意如何打開它。飛機墜落時,他掏出說明牌研究了一番。他是工程師,所以最後弄明白了——但我認為普通人如果事先不看清楚,很可能會不知道如何操作。」

他提醒:「在飛機爬升到巡航高度前請保持穿著鞋子,降落時也要記得穿上。」 若與家人或朋友一起旅行,請務必坐在一起,即使需要支付額外費用。因為在緊急情況下,分開坐可能會導致延誤,大家會下意識地尋找彼此。

無論坐在哪裡,他建議數清自己與緊急出口的行數——包括前後兩邊的出口。這樣,即便機艙充滿濃煙(現代飛機失事的主要致命因素之一),你也能摸索找到最近的出口,而且如果最靠近的出口被阻塞,你還有備選的撤離路線。

他提到一些旅客起飛前會認真觀看飛行安全簡報,研究撤離卡片並觀察出口情況,他說:「別人可能會覺得你怪異,但是,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如果沒有準備,結果很可能會不太好。」

所有東西——包括全部隨身物品,都要留在原地

緊急撤離時,切記不要攜帶任何物品——所有物品都應該留在原地。蓋利亞說:「人們很自然地想帶著他們的手提包、背包或筆記本電腦,但這些物品可能會卡住走道,也可能阻礙他人。每一秒都很寶貴,而浪費的時間可能導致致命後果。」  

他指出,有些乘客會堅持取回自己的物品,結果卻拖慢整個撤離過程。事實上,航空事故中救生規範明確規定,乘客必須優先考慮自己的安全,其他物品一律不重要,「當事故發生時,你不需要任何東西,唯一需要確保的就是快速離開機艙。那些物品以後都可以再賺或再買,但生命不行。」

曾創立世界首個依據航空公司安全性進行排名網站 AirlineRatings、並擔任編輯達12 年,如今則是航空新聞網站 42,000 Feet 主編的湯馬斯(Geoffrey Thomas), 指出飛機結構中最安全的部位是翼盒 (wing box)——即機翼結構與機身的連接部位。  

湯馬斯解釋:「每次空難情況都不同,但在結構損壞的情形下,飛機通常會在機翼前後部分斷裂,」他解釋說,並稱翼盒為「非常、非常堅固的結構」。例如亞塞拜然航空的空難就是這種情況,飛機正是在機翼後部斷裂的。  

湯馬斯現在認為:「最好的座位是靠近緊急出口的位置。」當然,靠近翼部是理想情況,但也不一定非要坐在翼上。這是因為,正如蓋利亞所說,多數現代空難是可以倖存的,「如今大多數事故或緊急情況與飛機完全損毀無關,而是其他問題,比如引擎火災、起落架故障或小規模滑出跑道事故」。湯馬斯解釋。在初次撞擊後的主要危險,是機艙可能發生火災,並伴隨濃煙湧入。雖然現代複合材料製成的機身比傳統鋁材能更有效地減緩火勢蔓延,但這種保護也不是永久性的——因此,迅速撤離成為生存的關鍵。  

然而,旅客似乎並不完全理解這一點,或者不願意接受,「我們越來越常看到旅客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行李,導致飛機的撤離過程被拖慢。更糟的是,我們已經有許多案例顯示,正因為撤離延誤,乘客無法及時逃生」。他指出,2019年5月,俄羅斯航空1492航班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墜毀,導致機上78人中有41人因火災喪生。雖然機後半段發生火災,機艙內有乘客在錄影並攜帶隨身行李撤離。

湯馬斯說:「飛機是經過認證的,可以確保每位乘客在90秒內從至少一半的出口撤離,但目前某些飛機的撤離時間卻高達五至六分鐘,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我們經常看到社群媒體上有乘客在機艙內拍攝外面的火焰和人們的尖叫聲。許多人選擇拍影片,而不是趕快撤離」。

他認為,拍攝撤離過程或帶著隨身行李撤離,應該被視為犯罪行為,「你是在危及人們的生命」。

他以去年日本航空的事故作為完美範例,指這是當可行的情況下,機組人員保持冷靜並有效撤離乘客的典範。而乘客們完全服從了機組指示,在撤離時未有人帶著隨身行李,並且所有人都成功倖存。

他表示:「這是一種文化差異——如果有空服員大聲對你說讓你放下行李,日本乘客通常會聽從。但是在大多數其他國家,人們會想,『有什麼大不了的,我需要我的行李。』」

如今,每當湯馬斯搭乘航班時,他總是選擇坐在緊急出口旁,並穿著運動外套以便起飛和降落時使用,其中存放著他的護照和信用卡,「所以如果我必須撤離,我可以立即行動,而且手上會有所有我需要的東西」*

他說:「你永遠不會知道。很多人登機時會說,『這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但接下來他們卻成為了統計數字。我不會賭命運。我會意識到潛在的問題以及乘客的行為,我會採取措施來確保萬一發生我永遠不希望發生的情況時,我處於一個可以順利撤離的位置,不會被傻瓜擋住。」

生死攸關的決定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飛行更加安全。

沙希迪指出,氣流顛簸是「乘客可以控制的其中一項因素」。他表示,我們應該時刻繫好安全帶。他說:「除非去洗手間,我始終繫著安全帶,我去洗手間也會非常快速,不管機長怎麼說。從統計數字來看,超過80%的航空事故傷害發生在沒有繫安全帶的乘客身上。」

吳教授則表示,他從不搭乘沒有旅遊保險的航班,這樣如果發生任何事情,並在撤離過程中丟失行李,他也不會因此失去財物。

湯馬斯和蓋利亞都強調,選擇合適的航空公司至關重要,「一條經驗法則是,真正優秀的航空公司會支付優渥的薪水,員工也更願意為它們工作——最差的飛行員只能為其他公司工作。」湯馬斯說,他只選擇評價最高的航空公司。訂票前要做一些研究——並不是所有國家的航空公司都有相同的高安全標準,他建議,要選擇那些在安全方面超越基本標準的航空公司,而不僅僅是能滿足最低標準的航空公司。

但最關鍵的是,要記住,在可倖存的事故中,最終取決於乘客如何行動,以便盡可能讓更多人得救。

蓋利亞說:「人們常常抱持宿命論,認為如果遇上墜機,那就是結束——所以他們可能認為沒必要努力,因為大家都會死。但這正好是錯誤的想法。只要記住,每一秒鐘都至關重要。」

 

濟州航空空難現場,令人怵目驚心。路透
濟州航空空難現場,令人怵目驚心。路透
日航客機與海上保安廳飛機擦撞後起火,機身陷入火海,379人全脫困。路透社
日航客機與海上保安廳飛機擦撞後起火,機身陷入火海,379人全脫困。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