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6日,連結德國和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的北溪1號(Nord Stream 1)和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遭炸藥破壞,震驚全歐。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經2年深入調查,20日揭露這起破壞行動的幕後細節與動機,勾勒出這場地緣政治事件全貌。


●烏克蘭主導爆炸案 「直徑」行動僅30萬美元


為揭開北溪管線爆炸案真相,明鏡週刊調查團隊,深入歐洲多國情報機構,透過訪談情報人員、潛水與爆破專家,分析數據與機密文件,甚至租借爆炸行動中使用同一型號帆船進入海洋,模擬爆炸小隊行動過程。


調查發現,這起由烏克蘭安全部門策劃、代號為「直徑」(Diameter)的歐洲史上規模最大海底基礎設施破壞行動,花費僅30萬美元(約新台幣982萬元)。


低成本行動計劃的成功得益於烏克蘭爆炸小隊的機密計畫,該小隊約有12名成員,包括潛水員、軍人及平民,他們經烏克蘭安全部門長期訓練,指部分成員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有密切聯繫。


在事前準備期,「直徑」爆炸小隊在基輔郊區的一處湖泊多次演練,除了炸彈測試,也針對潛水嚴格訓練。


執行任務當天,烏克蘭小隊使用了一艘名為「Andromeda」的租賃帆船作為基地,在德國東北部港口「羅斯托克-瓦爾訥明德」(Rostock-Warnemünde)登船出發,將偽裝成壓縮空氣瓶的自製炸彈,悄悄運往波羅的海上北溪天然氣管線目標地點。


潛水員使用聲納設備在海中尋找北溪管線的位置,並以「標記繩」確定炸彈的安裝點。破壞管線的炸彈由一名退休爆破專家設計,內部填充高性能水下炸藥,能有效穿透天然氣管線的鋼材和混凝土外殼。


明鏡週刊採訪執行任務的一名潛水員表示,雖行前多次演練,過程仍出現不少失誤,例如爆炸裝置未能固定、潛水時因水下視線不佳而無法順利找到管線。


然而,烏克蘭小隊最終仍成功安裝6顆炸彈,於2022年9月26日引爆,造成「北溪1號」A管線及B管線各被炸斷200多公尺;「北溪2號」A管線10公尺,對整體管線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致使俄羅斯無法繼續向歐洲輸送天然氣。


●爆炸案動機 切斷俄羅斯經濟金脈與歐洲對俄依賴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9月27日歐洲天然氣價格應聲上漲12%,德國更出現嚴重能源危機,對德國經濟衝擊持續至今。然而,烏克蘭安全部門策劃此爆炸案,首要目的並非惡意影響對俄羅斯天然氣高度依賴的德國。


明鏡週刊分析犯案背後動機,指出烏克蘭將北溪天然氣管線視為俄羅斯在歐洲施加經濟與地緣政治影響力最有力的工具。


對烏克蘭而言,讓北溪2號管線無法運作,不僅能砍斷俄羅斯外銷天然氣所獲利,用於烏俄戰爭的大筆經費,也能削弱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有益說服歐盟各國烏俄衝突中更堅定支持烏克蘭。


爆炸案策劃核心之一、網路代號「Andrij」的受訪者即向明鏡週刊透露,「直徑」是一場針對俄羅斯經濟的「軍事行動」,目標是切斷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控制,並非針對德國,更無意造成德國基礎設施或人員的傷害。


北溪爆炸案不僅暴露俄烏戰爭中的地緣政治博弈,也是現代軍事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典型案例。這類行動結合傳統軍事手段與非常規攻擊,例如針對能源和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以達到削弱對手經濟與社會穩定目的。


受烏俄戰爭混合戰波及的德國聯邦政府,因此在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後,積極提出「關鍵基礎設施保護」(KRITIS-Dachgesetz)草案,希望能統一全國對水電、食品供應、交通和通訊等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標準,提升海底天然氣管線與光纖纜線等設施韌性,為可能的混合戰攻擊預先築起防護網。(中央社)

 

北溪天然氣管線被炸毀後,有效切斷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控制。資料照片
北溪天然氣管線被炸毀後,有效切斷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控制。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