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密集度指企業每單位產出所消耗水量,例如每百萬元營收耗水10噸,可做為評估企業用水效率、環境衝擊的重要指標。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永續確信及碳資產管理服務負責人林孟賢指出,隨著法規與社會期待提升,企業勢必要強化用水數據治理,並納入營運成本與風險管理思維。
林孟賢建議企業可從三條路徑入手:
第一,水資源揭露指南。建立數據與管理系統。經濟部水利署結合環境部與內政部,依循國際GRI 303準則共同編製「水資源ESG報告書揭露實務建議指南」,協助企業完整呈現水資源管理績效。
指南要求涵蓋取水、耗水、排水、再利用等指標,搭配案例說明,引導企業,包括建立用水數據蒐集與管理機制,提升用水效率,與利害關係人強化溝通。這樣不僅可提升揭露透明度,也成為管理水風險的第一步。
第二,節流政策推動 耗水費促產業轉型。政府自2023年實施耗水費制度,針對超量用水企業以差別成本方式促進節水行為。原先提供的減半徵收緩衝期已於2025年6月30日結束,企業勢必要重新檢視用水策略。企業可透過用水回收率查證,若優於同業標準可享費率優惠,投資節水技術與設備,如過濾、回收、海淡、蓄水系統。此舉不僅改善水循環,也能有效降低營運成本,達成水足跡減量目標。
第三,綠色融資支援 資金投入永續水技術。櫃買中心統計,目前市場上綠色債券流通檔數約144檔、規模達4,209億元。金融業提供的綠色融資工具,可支持企業將資金導向,包括水處理設施建置,雨水回收系統,以及節水技術導入。投資者資金也能直接流入永續水資源項目,形成環境效益與財務效益雙贏局面。
林孟賢指出,聯合國2024年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一半人口在某些時期面臨嚴重缺水;CDP調查亦發現,近7成企業已意識到水風險恐衝擊供應鏈穩定性。「水資源管理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企業營運韌性與競爭力的關鍵。」
林孟賢強調,企業若能主動揭露水資源使用資訊、提升水回收率、運用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不僅能提升成本效率,更能展現企業落實環境責任的永續承諾,搶得國際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