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佑鈞指出,AI需求過熱導致部分傳統應用被擠壓,這種現象並非華邦電獨有,而是整個台灣科技業共同面臨的挑戰。不過,他認為這也顯示台灣仍掌握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能走在科技最前線,對台灣經濟絕對是好事,只要企業能持續鞏固領先地位,帶動國家長期穩健發展。
對於美中角力與稀土武器化的議題,焦佑鈞指出,地緣政治爭論已持續多年,即便不是用稀土,美中也會用談判籌碼來爭取最佳地位,雙方都在尋求最佳結果,但外界難以判斷表面言論與實際談判內容的落差。他表示,企業應持續觀察國際局勢變化,理解遊戲規則後再擬定應對策略。
談及全球景氣,焦佑鈞指出,能與尖端科技接軌的產業仍具成長力,台灣現在正站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但因資源與人口有限,難以全面帶動所有產業,「抓到屬於我們的機會就很好了」。他也提醒,AI熱潮終將趨緩,屆時台灣產業需重新思考如何維持競爭力。

對於台積電等科技廠商赴美效應,台灣資源往美國移動已成不可逆的第三波外移浪潮,繼1980年代往東南亞、1990年代往中國之後,2020年後台灣企業紛紛前進美國,這是美國帶動的事件趨勢,台灣只是抓住機會。他強調,政府政策與企業決策不應畫上等號,各家公司會依自身策略選擇最適合的發展方式。
焦佑鈞透露,華邦電未來也將在美國布局,但不會在當地做前端晶圓製造,而是聚焦於設計、銷售與應用開發,以相對輕資本的方式切入市場。展望2026年,高雄新廠是否成為華邦電的重要亮點?焦佑鈞表示,「會變成多亮不知道,但應該不會再是包袱」,新廠營運可望進入獲利階段。
至於市場討論,記憶體市場是否進入超級循環?焦佑鈞直言「不會」,他分析,記憶體景氣循環本質來自建廠速度,建廠時間約兩年,這次可能更久,若供應商現在開始擴廠,景氣高峰將延續兩年,「好消息是上升循環開始,壞消息是兩年後會進入下降循環」。
焦佑鈞也說明,DDR4並非因自身需求強勁,而是被AI與HBM市場「排擠效應」帶動,現在的榮景是AI太好帶來的效果,未來仍須觀察AI熱度能維持多久。他笑稱,「十年缺貨」的說法過於樂觀,「十年你可以蓋多少廠?」提醒市場保持理性看待循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