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民進黨內被視為「小英男孩」的經濟部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前副執行長鄭亦麟,因涉貪收賄遭聲押禁見,與近年層出不窮的「綠電蟑螂」事件疊加,讓綠電政策蒙上陰影。綠電原本應該是轉型的核心動力,如今卻因貪腐與地方勢力交易,成為社會信任崩塌的焦點。
台灣「綠電蟑螂」頻傳,根源在於綠電建置涉及龐大土地與土方利益。太陽能發電廠需大面積土地,還有各種標案、電力分配,背後都是地方派系與財團角力。缺乏透明監管,使政策推動常被轉化為金權交易,從環評、土地徵收到工程發包,處處可見尋租空間。原本為推動淨零的政策,卻淪為政商利益溫床,信任因而崩解。
台灣能源政策長年被政黨對立綁架。一方死守「非核家園」,即便綠電未到位,仍讓火力發電硬撐;另一方大喊「核能回歸」,卻少有正面回應核廢料與安全問題。政黨口號滿天飛,卻少見務實規劃。核能新技術確實值得關注,但距離商轉仍遠,無法解決當前供電缺口。結果討論始終停留在要核/非核的二分題,真正需要的長遠能源結構調整卻被忽視。
台積電等國際大廠早已因加入RE100承諾,必須確保生產電力符合淨零需求。台灣綠電並非「太多用不掉」,而是「供不應求」。能源政策最大錯誤在於,把能源視為選戰工具。綠能需要透明制度避免「蟑螂」亂竄,核能則需專業安全評估,而非被意識形態左右。
核三公投已投下警訊:民眾要的不是口號,而是真誠、務實的規劃。若政黨繼續沉迷於攻防,錯過的不僅是能源轉型,更是AI與淨零時代的競爭先機。能源不是政黨武器,而是台灣未來十年的生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