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郭欣頤表示,醫療未來不在於單一機構效率,而是建構由AI驅動的整合型生態系。透過預防、早期介入與個人化照護,並由AI協調跨機構合作,方能推動醫療轉型。她強調,生成式AI若能在技術、組織、倫理與制度面全面準備,才可真正落地並發揮效益。

調查顯示,71%醫療機構認為生成式AI應用廣泛,近六成(59%)已納入產品與服務開發。與傳統AI著重分析預測不同,生成式AI具備創造能力,可用於自動撰寫出院摘要、合成影像,甚至設計新藥分子。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盧冠芸指出,醫療體系累積龐大文本與影像,加上繁瑣的行政流程,正好成為生成式AI的天然場景。

資策會MIC分析師謝淑麗補充,生成式AI在醫療應用主要聚焦四大領域:一是行政支援,包括文書處理、排程與病患溝通;二是臨床實務,如診斷輔助、病歷摘要與放射報告;三是藥物研發與療程設計;四是醫學研究與教育,加速文獻整理與教學素材生成。

目前生成式AI多用於輔助性工作,若要進入「預防、診斷、治療、癒後」等核心流程,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等監管單位審核。截至2025年4月,FDA已批准逾千件AI醫療設備,但多為預測性演算法,尚未核可完整生成式AI系統直接用於臨床。FDA正研擬新框架,要求開發者揭露訓練數據與演算法資訊,並建立上市後監測機制。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說,因醫療領域具有其特殊性,事關人命安全,相較其他產業,此領域高度敏感性與複雜性,使AI導入過程中將更為謹慎且進程較慢。

報告同時點出四大課題:第ㄧ,資料品質與整合,84%主管認為資料碎片化與標準不足,已成主要障礙;第二,是組織轉型與人員適應,臨床人員對AI理解有限,需大量培訓並保留人工監督;第三是倫理與治理風險,若資安控管不足,恐引發法律風險與演算法偏誤;第四,初期價值衡量困難,如文書生成短期難見效益,但規模化應用仍需考量IT負荷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