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新台幣升值議題,鴻海財務長黃德才表示,集團主要以美元為交易貨幣,因此營收與成本間形成自然避險,但由於公司以新台幣編製財報,匯率波動仍將影響帳面營收表現與存貨成本、業外損益,並舉例,若新台幣兌美元年平均匯率升值1元,將導致營收下滑約3%、毛利率減少約0.1%。為因應匯率風險,鴻海已採行多重策略,包括與客戶合約中設定匯率調整條款、提高報價頻率,以及運用金融避險工具進行對沖,所以整體影響可控。
劉揚偉表示,今年全年雲端網路產品的占比將會接近消費智能產品。鴻海早在四、五年前就已經看到「區域製造」會是一個趨勢,而且當時就開始著手,把製造能力往各個區域擴展。我們用靈活的供應鏈管理,加上在地生產的策略,現在已經在全球建立了233個穩固的據點。如今面對關稅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所帶來的經貿環境衝擊,鴻海因為布局較早,受到的影響也較輕。
至於大客戶蘋果打算加大iPhone從印度出口供應美國市場,劉揚偉表示,鴻海不評論單一客戶或產品,但是鴻海在當地有強大的訓練體系與龐大的場域,鴻海自2006年即進入印度市場,期間累積管理當地員工、供應鏈及物流的能力,這是其競爭優勢與快速擴充的關鍵原因。針對客戶需求,鴻海會在產能、組裝與零組件佈局全力配合,目前觀察到供應商陸續在印度設廠,預期在供應鏈日益完整下,印度製造的競爭力將會逐步顯現。
鴻海說明,集團在全球的這些生產據點,橫跨了24個國家,除了亞洲是主要的基地之外,我們在美洲擁有超過50個據點,歐洲與印度也分別佈局超過10個據點。集團在各地更累積了多年的在地營運經驗,和充沛的人力資源。這樣的布局,讓鴻海能夠快速回應客戶的需求。
至於關稅問題,是否有部分客戶有提前拉貨情況,以及是否擔心下半年動能低於上半年?劉揚偉回應,從第一季主要產品表現來看,電腦終端與消費性智能產品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皆有強勁或顯著成長,這是近5年少見雙成長狀況,除了疫情期間,這的確是反映了關稅導致的提前拉貨現象。
劉揚偉表示,除了關稅、地緣政治、以及全球貨幣政策的變動,可能影響全球景氣表現之外,即使目前的銷量預估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因為匯率的關係,可能會影響到轉換成台幣之後的營收金額,相較於三月份來看,集團對今年展望會比較審慎一些,故略為調整今年的展望從「強勁成長」調整到「顯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