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AI浪潮,帆軟推出FineChat BI語意查詢功能,可支援語音與文字操作,讓使用者以自然語言直接提問、即時生成視覺化報表,並可下鑽分析,大幅縮短開發流程。該系統架構分為Schema模型、資料應用層與語氣包三層,特別針對台灣語境進行優化,提升查詢準確率。
王人賢透露,台灣區去年度營收已突破1.6億元,並於海外市場中名列前茅,展現高度成長動能,這歸功於台灣企業願意嘗試不同數據應用場景。帆軟採直營體系,台灣團隊規模約40人,其中逾20位工程師專責導入與後續技術支援,強調與客戶實地互動、落地應用為主軸,避免單純交付制式工具。
帆軟主打三大核心BI產品,靈活因應不同企業需求與預算:
FineReport:強化IT端報表開發效率,支援高階戰情室視覺化、跨裝置同步;
FineBI:自助分析門檻低,強調業務單位可自行操作,結合權限控管與團隊協作;
FineDataLink:整合異質系統、打破資料孤島,內建低程式碼工具,有效支援資料一致性建置。

中小企業也能導入BI!資安疑慮一次說清
帆軟深耕台灣企業實務場景,尤其協助中小企業克服系統分散與溝通工具不一的難題。王人賢指出,企業常因資訊斷鏈影響決策效率,因此帆軟導入LINE、Teams等通訊軟體通知機制,讓跨部門即時掌握異常數據;授權方面,從單用戶到多用戶皆可彈性設定,協助不同規模企業階段性導入。王人賢強調,BI不能只賣工具,而是要陪企業一起落地解決問題,帆軟的定位就是在資訊服務與顧問角色之間切換,為企業場景提供實用解方。
針對部分企業對有陸資背景的資安疑慮,王人賢明確指出,帆軟平台所有資料皆部署於企業自有機房,不會經由外部傳輸,並通過ISO 27001與美國CMMC第五級認證。王人賢指出,「若資料有異常傳輸,防火牆一定能偵測到,我們也與客戶逐案簽訂資安協議,資訊透明。」帆軟目前已服務超過540家台灣企業,包含富邦金控、聯發科、遠東集團等,並成功協助客戶將平台拓展至海外據點,實現跨國部署與即時資料整合。
強化人才培育與OT整合,助企業從報表走向即時決策
帆軟重視企業數據人才的培育,建立完整的分析現況診斷、工具培訓與實戰演練體系,推動全員參與的數據文化。以台灣晶技(TXC)為例,導入後由IT製表轉型為自助報表中心,報表自動整合與即時更新,顯著提升透明度與決策效率。王人賢指出:「數據若無法進入決策流程,就難以成為企業資產。BI應是全員參與、持續優化的長期旅程。」
帆軟在製造業推動BI應用上也不斷深化,特別強調與OT設備端的整合,協助企業即時掌握產線資訊。王人賢指出,以華城電機為例,其OT資料未上雲,而是採在地部署確保資安,帆軟協助以混合架構即時彙整產線數據供主管監控。

協助製造業導入AI與混合部署,解中小企業數據轉型難題
王人賢說明,中南部不少中小製造業IT人力有限,帆軟也透過現場訪談與交流協助其轉化OT數據為決策依據,協助客戶解決痛點。此外,帆軟也導入多種生成式AI模型,如OpenAI、DeepSeek等,依據不同企業與產業情境切換,協助企業實現智慧客服、智慧導購與內部模型訓練等場景化導入。
對於企業雲端採用趨勢,王人賢指出,目前仍取決於企業需求與產業屬性。王人賢舉例,像東元電機願意上雲,但許多傳統中小企業仍偏好地端部署。帆軟則是提供雲地混合部署模式,只要資料同步即可支援。王人賢指出,台灣雖尚未普遍建構數據中台,但部分企業透過開源技術已自建平台,顯示中型企業已朝自主數據治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