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賢明在臉書發文表示,關於匯率的文章,本來是一個朋友在問的問題,就順便把想法寫出來,引起大家這麼多討論,有點始料未及。幾個問題一併回應:

第一,除了韓文報導外,我們也找了該文的英文翻譯報導,也發現中間有一些翻譯上的差距,這點我們知道,也謝謝各位的提醒。

第二,我想關鍵是在於到底什麼叫做施壓升值。我相信貿易談判中應該有提到台灣過往有操縱匯率的嫌疑(紀錄),這點不用講就知道,台灣在美國財政部的匯率報告中就被列在觀察名單,在301 報告中也指出這個是非關稅障礙,談判中提到這個並不是很難理解,但這到算不算施壓升值?就像電影中岳父結婚前都會跟女婿說你最好要好好照顧我女兒,到底算不算威脅?我想就各自判斷。

第三,我的論點是匯率並沒有列在談判議題,幾個理由前一個貼文都說了。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是不是在老美壓力下升值,假設有談好的話,應該會有不少國家一起 (台幣單獨升值是沒有辦法降低貿易逆差),央行也會調整升值的腳步(廣場協議的時候,央行每天升值一點點,被批評都在圖利外銷廠商),這幾點這次升值都沒有觀察到,所以推論匯率沒有列在談判議題。

第四,我的看法其實一個網友很精準地講了:「綜合起來看就是韓國央行不知道美國到底希望亞洲各國貨幣應該怎麼做,但是市場自行猜測美國會施壓亞洲各國貨幣升值而預先反應在市場匯率上」。

第五,台幣在這次升值前價位是33多,以台幣過去的波動範圍來看,這價位落在低點區間,加上台灣這幾年對美順差破紀錄,台幣升值應該是可以預期的。事實上,中經院年初的匯率預測也是升值31多,比較沒預期的是這次升值這麼快,看起來反而是央行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連賢明也轉發「邏輯投資」的發文,認為受到台灣媒體廣泛報導的南韓央行行長談話,是因為美國政府「施壓」亞洲國家升值貨幣所致,與楊金龍前一天才召開記者會,明確否認美國有干預新台幣匯率,引發輿論譁然,他認為,主要是韓聯社英文版記者翻譯時,過度簡化原意並添加「施壓」概念,然後台灣媒體廣泛引用英文版報導,並誤導成「南韓央行行長說出真相,反駁台灣央行總裁說法」的結論。

也就是說,「邏輯投資」認為,整起事件是韓國媒體英文翻譯出現落差,而台灣媒體又大量引用英文報導才出現的「施壓」概念,才導致事件越演越烈。

楊金龍也在5日記者會上強調,籲請市場評論人員切勿以臆測方式,評論國內匯市相關議題,俾避免影響國內匯市之秩序及穩定,甚至波及到實體經濟。央行也呼籲,廠商不要聽信市場過度誇大或不實的分析,產生非理性的預期而拋匯,最終反而損及自身利益。在央行喊話後,近日新台幣匯率走勢的確出現平穩,目前仍守住30元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