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全分析,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並非單純的貿易壁壘,而是「目標與手段的混合體」。王健全指出,美國年進口金額約3.3兆美元,若對全部進口品項課徵10%關稅,將為聯邦政府創造3,300億美元稅收,有助緩解高達5,000億美元的年度利息支出壓力,亦為2025年規劃中的企業與個人減稅方案鋪路。

更進一步觀察,川普團隊已採取「分級考卷」策略,要求各國針對投資落地、非關稅壁壘、農工產品採購等項目展現合作誠意,藉此換取關稅豁免。台灣目前評估約落在60分的基本線,若能在半導體供應鏈重組與軍購加碼方面再提升,有望獲得10%至20%的優惠關稅待遇。

針對高利率政策延續對市場的壓力,王健全示警,當前美國聯準會維持高利率已導致三重社會壓力浮現:首先,股市與債市同步下跌,削弱資產配置效益;其次,中產階級承受6%至7%高房貸利率的財務壓力;第三,低收入族群則受到輸入性通膨侵蝕生活成本,整體社會消費信心下滑。

王健全預期,這些結構性壓力將迫使川普在選前調整戰略節奏。更進一步,他認為「貨幣正常化」將成為下一場戰場,美國近期對亞洲主要貨幣升值施壓,尤其針對日圓,可能意圖透過匯率平衡出口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日圓結合其國際化程度與半導體復甦題材,正在重新成為市場認定的避險貨幣。

面對政策與匯率雙重變數,王健全呼籲傳統產業積極轉型。王健全表示,產業沒有夕陽,只有公司沒跟上時代,「AI賦能」與「ESG轉型」將是突圍關鍵。他舉例指出,CNC工具機導入AI檢測系統後,產品良率提升12%;石化業者則透過開發半導體級化學品,將毛利率從20%突破至35%。同時,他建議投資人應關注「新剛性需求」產業,包括5G通訊、綠電基建、智慧醫療等主題,這些族群的個股本益比普遍低於大盤15%,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對於資產配置策略,王健全強調防禦為主,建議股債比例調整為4:6,並提高日圓計價資產部位至15%、黃金配置維持5%,以因應潛在的地緣風險與通膨壓力。他也透露,目前已有跨國企業啟動「台灣風險溢價」評估機制,要求供應商提供能源中斷應變計畫,這將進一步促使台商加快海外產能布局,以分散風險。

徐翊達則從資本市場觀點出發指出,市場最怕的不是利多或利空,而是「不確定性」本身。隨著川普的關稅戰升級,金融市場近期出現罕見的「美元、美債、美股三跌」現象,顯示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動搖。徐翊達形容這場貿易衝突為「21世紀的經濟版諾曼第登陸」,將深刻改寫全球供應鏈與產業版圖。他強調,台灣能否在「財政關稅化、貿易金融化」的亂局中,將科技優勢轉化為戰略籌碼,將決定未來十年的經濟命運。

對於當前的資產配置建議,徐翊達提出「股債五五比」的中性策略,並看好台、美、歐、日四大市場。台灣因AI應用成長與工業需求穩健,基本面仍具支撐力;美股大型科技公司估值已自高點回落至中性區間,具備重新布局條件;歐洲則因市場普遍預期歐洲央行(ECB)最快6月將啟動降息循環,年底前仍有2至3碼的降息空間,有利提振股市與債市表現;日本則因與美方的關稅談判領先,外資回補動能明顯,加上本土企業商社展現韌性,整體前景樂觀。兩位專家一致認為,在全球經貿秩序快速重組下,投資人應更注重策略彈性與風險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