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白宮說明,除了藥品、銅、半導體、木材、能源以及美國境內無法取得的特定礦物資源,不受到對等關稅影響,至於先前已經被川普列入其他關稅計畫的商品,如鋼鐵、鋁、汽車等,也被排除在本次對等關稅之外。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所分享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全球的積體電路金額達1650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的34.7%,但台灣直接出口到美國的積體電路僅74億美元,2024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金額為1113億美元,僅為對美國總出口的4.5%。

台灣對美國出口貨品主要是自動資料處理機及其附屬單元(主要為伺服器),出口金額達515億美元,對美國總出口46.3%。2024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高達648億美元,若加上積體電路的貿易順差,將達到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的82%。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台積電在去年第四季市占率來到67.1%、穩居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其中,美國客戶比重達65%,但由於台積電生產的晶片為中間產品,美國企業用來生產資通訊(ICT)終端產品的重要元件之一,直接出口到美國比重並不大。

但是,若對伺服器以及ICT下游產品,包括:電腦、筆電或是手機等產品課徵關稅,無論在哪裡組裝生產,使用的晶片大部分來自於台灣,川普的10%基準關稅還是造成衝擊,更何況近幾年台商所轉移的生產基地,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印尼等地,分別被美國課徵46%、24%、36%、32%,只要銷往美國一樣都會被課徵關稅。至於中國,這次則是被美國課徵34%,若加上先前已經被課徵的20%關稅,則是提升至54%。

此外,根據《路透》指出,美國政府《聯邦公報》公告的關稅代碼分析,5月3日再針對150個類別的汽車零組件課徵關稅,同時還發現對全部進口電腦加徵關稅。白宮也說明,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原產地規定的車輛,進口商只要支付訂單當中、非美製造的25%關稅。

這樣一來,首當其衝的就是伺服器、電腦組裝代工業者,也就是與輝達AI伺服器供應鏈密切的鴻海、廣達、緯創等廠商,而這些廠商也早就開始布局。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先前法說會指出,儘管整體ICT產業需求大致平穩,面對地緣政治與關稅變化,鴻海將運用全球佈局靈活調整生產策略,並與客戶保持密切合作,透過垂直整合與多元佈局,持續穩固市場領導地位。

鴻海去年底公告,透過子公司Fii Holdings USA Inc.取得8家美國子公司股權,投資金額3.449億美元,法人預期是用來擴張美國AI伺服器產能,並於今年3月24日代Ingrasys Technology USA Inc.公告取得土地及廠房,斥資1.42億美元,取得德州休士頓土地及廠房,由於鴻海已經在德州、威州等地投資,預料透過這些投資案加強美國投資。

此外,緯創在2日公告,董事會決議在美國擴大AI伺服器產能,新設美國子公司WIUS將斥資不超過5000萬美元取得美國土地與廠房,並籌資25萬張普通股海外存託憑證(GDR),加強在海外、尤其是美國的布局。

廣達執行副總經理暨雲達總經理楊麒令今年初表示,公司今年計劃在美國擴大產線,並將招募 500 至 600 名員工。廣達董事會去年11月通過對美國子公司增資 2.3 億美元,加速 AI 伺服器產能擴充。廣達還在美國加州 Fremont 廠、田納西州廠的現有設施計畫進一步升級,以支持未來需求,楊麒令還提到,廣達在北美的產能都在美國,預料能比同業的壓力更小。至於仁寶、英業達,也考量前往德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