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指南提出三大重點:第一是影片內容比觀看形式或裝置更關鍵,高品質、鼓勵正向思考和人際互動的內容,能夠激發青少年思考與共鳴;第二是沒有單一適用的觀看時間標準,反而是理解孩子為何想看影片、是否記得休息、會不會因此忽略運動與睡眠更重要;第三是提升孩子的數位識讀力,包括辨別AI生成內容、了解廣告與贊助內容、發展獨立思考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大人以身作則、保持開放心態與孩子交流。
YouTube也強化平台上的青少年保護措施,特別針對那些「一開始看似無害,但反覆觀看可能產生誤導」的影片類型,包括快速致富、作弊惡作劇、或對他人不尊重的內容,透過演算法分散這些影片的接觸率,防止青少年深陷其中。平台也預設開啟「休息片刻」與「就寢時間」提醒,鼓勵青少年適時離開螢幕、好好休息。
此外,YouTube的「受監督模式」讓家長能夠在家庭中心與孩子共同管理帳號,追蹤觀看紀錄並接收重要通知;而13至17歲的創作者上傳影片時,預設為私人,提供更多保護。
無論是十年前推出的YouTube Kids、還是這次的新指南與更新功能,可以看出YouTube背後的思維都很一致—讓數位世界成為青少年探索、成長與連結的安全基地。面對連假將至,或許就是個好時機,與家中的孩子一起重新思考數位使用的方式,在娛樂與學習之間,找到身心都平衡的節奏。畢竟,在這個什麼都能在網路上找到的時代,最需要被「看見」的,反而是孩子的情緒與需要。